供奉在南华禅寺的惠能法师真身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瑫(tao),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惠能就出生在新州。惠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
有一天,惠能上街卖柴,有位顾客买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门口,有位客人在诵经,惠能听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离去。他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惠能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因为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惠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惠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此说与《六祖坛经》所记不同)。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因为情投意和,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住在当地的山涧寺,经常读诵《涅槃经》。惠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槃经》。惠能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
有一次无尽藏比丘尼手捧经卷,向惠能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惠能回答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无尽藏比丘尼说道:“字尚不识,曷能会义?”
惠能回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无尽藏比丘尼听了,非常惊异,知道惠能是个有道之人,心生敬意。这样一来,惠能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惠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瞻礼和供养。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惠能建了一座道场。惠能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惠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私知念言:“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惠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有关坐禅的一些事情。智远禅师告诉他说“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入。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听说菩提达磨从西域来到中土,传佛心印,展转至于黄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误时间了,速往忍和尚处参学,以决生死之疑)。”
于是惠能一路风尘仆仆,直造黄梅五祖道场。
惠能自幼生活在岭南,目不识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ge二声,liao二声)”。《五灯会元》、《祖堂集》和《坛经》等书,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见面的情景——
五祖问:“你从哪儿来?”
惠能道:“从岭南来。”
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惠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
惠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惠能根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惠能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惠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间拴上一块石头。就这样,惠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告诉大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万千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你们且下去,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
当时,五祖会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因此,大众退下来之后,共相议论道:“六祖之称号,除了秀上座之外还有谁能够担当得起呢?我们不用劳心费力写什么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为六祖,我们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听到大众的议论,神秀想,大众之所以不敢写偈子,是因为我是他的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向大和尚呈上偈子。当然,我呈偈子是为了求法,而不是为了夺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传法呢?翻来覆去,左思右想,折腾了两三天,神秀终天作出了一首偈子,并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写在廊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