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千年古刹天宫寺:见证两汉时期扬州佛教文化1

来源: 发表人: 2023-06-14 浏览量:1025

天宫寺

天宫寺

有史料记载,扬州是佛教在中土传播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早在东汉初年,扬州就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在现存史籍中很少见到有关记载。1981年,在仪征胥浦赵山发掘的六朝墓葬里,出土了塑有佛像的魂瓶,这是现知有关佛教与扬州的最早的实物,它弥补了史籍的不足。而近年来发现的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的千年古刹——宝应县射阳湖镇天宫寺,如同一扇历史之窗,不仅透射和见证了两汉时期的扬州佛教文化,还洞见着两千年前扬州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

记者在宝应县射阳湖镇原槐树村支部书记陈长生等人的引领下,以及在扬州市档案局有关文史专家的帮助下,走访天宫寺,从断砖残瓦中打捞汉代扬州的烟云风华。

千年古刹意味着什么?

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汉代“儒、释、道”三股思想力量长达300余年的较量、碰撞、交流、融合之后,促进了扬州文化大繁荣和经济大发展。

汉代的射阳湖境地属楚国,楚王刘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在他的属地射阳县境内建一佛寺也许是小事一桩。但“笮融奉佛”,却在江淮之间把佛教影响搞大了。《后汉书·陶谦传》也有记载:“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其管彭城、下邳、广陵运粮,逐断三部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食,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这是中国正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兴建佛寺佛像和社会一般民众信奉佛教的情况。而笮融,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官僚“居士”。

多份史料证明,东汉末年包括扬州在内的江淮一带已经成为佛教流行的中心。所以,任继愈主编的《佛教史》说:“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的200年中,佛教从上层走向下层,由少数人信仰变为多数人信仰,其在全国的流布,以洛阳、彭城、广陵为中心……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相对安定,随着北方士族及百姓的纷纷南迁,广陵的佛教又有了兴盛,并向所属各县传播。扬州的决定寺、法云寺、天宁寺(今名),邵伯的法华寺(今名来鹤寺)、梵行教寺等,均建于这一时期。有的寺庙规模宏大,一座佛寺的僧尼就超过百人。1978年冬,邗江县酒甸发掘了两座梁武帝时期的砖墓,出土了大量的莲花花纹砖及小佛像,还有男女佛教信徒的画像砖,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的流传情况。

大分裂的时代,也是大转变的时代,经过长达几百年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历史重心一步一步向南转移。国家统一,文化先行,文化统一,佛教中国化成为先锋。统一国家的前提是文化大一统的形成,具有“大乘气象”的华夏文化,在经过“百家争鸣”后第一次迎来了辉煌的秦汉黄金时代,“儒、释、道”三股思想力量进行了长达300余年的较量、碰撞、交流、融合之后,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繁荣和经济大发展。而射阳湖千年古刹天宫寺的被发现,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汉代扬州经济特别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轨迹。

古刹因何建于水乡里?

射阳湖古代是邗沟上的主要节点,受益于漕运,必然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古代中国,特别是两汉时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水运发达的邗沟一线。而处在邗沟南北交通线上的扬州和徐州,又都是联络南北东西的商埠重地,经济发达,文化活跃,也是佛教思想兴盛和道教兴起的重要区域。居于两大商埠之间的“卫星城市”射阳湖,受到辐射带动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宫寺位于沟通江淮的漕运通道邗沟与射阳湖边,射阳湖汉时称射陂,历史上曾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第一大淡水湖。史书上说,淮郡左右皆带湖,射阳为最古。射阳湖古为巨浸,淮扬七州县诸水皆汇于射阳湖,由此入海。古射阳湖西起今宝应县射阳湖镇、西安丰镇一线,北至淮安市境内的泾口镇、左乡(博里镇东)一线,东经九龙口,至阜宁喻口村入海,南连大纵湖,地势低洼,湖荡连片,曾经包括今天阜宁、建湖、宝应、兴化、盐城等地区。

千年古刹天宫寺现身射阳湖镇并非偶然。

处在水乡一隅的射阳湖,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至周代,这里为淮夷地,西汉初年,为项伯封地,成为项侯国,西汉至南北朝曾三次置县长达600年。

射阳湖全面兴盛,应该始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在现在的扬州修筑邗城,为便于军力的运输,开通邗沟。古邗沟南起邗城以南的长江,向北打通一系列湖泊,在现在的高邮折向东北,进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射阳作为邗沟上的主要节点,受益于漕运,必然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寻访发现,现有面积198平方公里的射阳湖镇,镇域内历史遗址遗迹众多,文物分布密集,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生于射阳,死后也归葬射阳;汉射阳人臧旻,曾远戍边陲,才华不啻班固;臧洪、陈容因反袁绍暴政,同日被害,后世尊为烈士,现建有“臧陈旧址”和“臧陈路”、“陈琳路”以示纪念;南北朝时,射阳人王敬则官至大司马,威震朝野;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过射阳湖时也曾留下“渺渺指平湖,烟波急望初;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的诗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