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欲知足,生活简陋。
济公出家后,一身破衲衣,一双草鞋,一个包裹,身上不存一文钱,有酒肉就吃,无酒肉随众喝稀粥,饮清茶,无私无欲,确是不同凡俗的解脱僧。
《济公全传》有形容他的一段话:“一个穷僧,短头发有二寸多长,一脸的油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绒绦,疙里疙瘩,褴褛不堪,肮脏之甚……”小说系以艺术的笔调,把济公丑化得淋漓尽致。其实济公未必完全如此,其中突出的中心是济公无私无欲、洒脱自在。
历代隐居山林的高僧,粗衣蔬食,自耕自养,水边林下,了悟真谛。济公日逛城市、放浪形骸,只是另一种形式而已,不同于世俗人的纸醉金迷,也不同于“身出家,心在家”的一部分俗僧的趋炎附势、争名夺利。
四、扶危济困,奖善惩恶。
济公平生喜欢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深入群众,同情人民疾苦。《补续高僧传》和《济公活佛传》等记载,他挽救过因各种原因走投无路寻短见的人,有卧病不起、经过他用特效药治愈的人,那些忠孝节义、善良厚道而身处危困中的人,他都用各种力量、施设方便给予帮助。经他惩治的人,有盗贼土匪、贪官污吏、邪道旁门、地痞流氓等。为民伸冤,为安定地方出了大力,使人拍手称快、崇拜赞扬。他的行动有似剑仙侠客,却又不是嗜杀成性的侠义之类,因此,一般老百姓就以“活佛”或“圣僧”称呼之。
资料:道济禅师生平简介——
道济,南宋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二月初八日,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县城北永宁村。初生时天台山国清寺住持性空禅师为其取名修元,据说他系天台山罗汉堂罗汉转世,此名为他指示了将来的去路。少小时读书于赤城山,天资聪颖,工诗文、通经义,无纨绔子弟恶习。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以后,十八岁去杭州,在灵隐寺出家。他在庙里不守戒律,嗜好酒肉,性格幽默诙谐,举止颠狂,徜徉市井,扶危济困,惩恶奖善,好打不平,因不守寺规受众僧攻击,住持认为:“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人们称他“非俗非僧,非凡非仙”。道济禅师后迁住南屏净慈寺,净慈寺被大火焚毁,道济禅师出外募化,他在桐庐一带募得大批木材,据传木材从寺内香积井吊出,后人遂称该井为神运井,是净慈寺古迹之一。道济禅师于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圆寂于虎跑寺,世寿六十(或七十三),临终前书偈云:“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这首偈语,先由俗显真,后纯归于真,也可以从中了解济公的真精神、真面目。济公圆寂之后,寺僧为其修建塔院于虎跑寺,门前对联:“一柄破蕉扇,一领垢衲衣,终日嘻嘻哈哈,人笑痴和尚,和尚笑人痴,你看怎样?奔来豁虎跳,挺去翻筋斗,到处忙忙碌碌,我为度众生,众生不我度,佛叹奈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