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道济禅师圆寂纪念日,道济禅师就是济公和尚,民间又称济公活佛。在藏传佛教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提起“活佛”这个词语,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藏传高僧形象,而不会是道济禅师;但在二十多年以前,中原地区只要提起“活佛”,多数人第一印象依然是济公和尚。那么,道济禅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不妨来听听当代高僧惟贤长老的开示,或许也能加深对道济禅师的了解(我们不必计较文章细节,只须关注大义,如果只论考据,实在了无意趣)。
济公虽然不检细行、放浪形骸,但仍是禅宗的一位高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一、少读诗书,文才高超。
济公出自儒雅门庭,自幼读书,文学深有造诣。住灵隐寺曾被选任书记,一切内外文件均出自济公之手。写作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诗句工整,诗意潇洒豪荡,有情有景,深寓禅机。如他在净慈寺居住时,经常乘舟游西湖,一次偈题云: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不论钱”正说明济公生平不计钱财,生活淡泊,似一苦行头陀。末两句写景寓情,写出“夕阳无限好”之景,但丝毫没有“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和哀叹,画出他的豁达和洒脱。
又如他与杭州冯太尉饮酒,有诗相赠云:
削发披缁已有年,惟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日看毗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以酒催诗,李白酒中有仙,而济公酒中有佛,于平凡的诗句中,道出不平凡的心境和修养。
又有饮酒诗云: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这诗不单情景交融,而且写我与物化为一体了,天真而洒脱,何等自然!何等高雅!
二、禅境很高,甚深莫测。
济公于灵隐寺出家,学习参禅,经过慧远禅师不断指点琢磨,一夕灵机触动,豁然有悟,发狂跳跃,得慧远禅师印证,有四句诗云:
昨夜三更月正明,有人晓得点头灯;
蓦然思起当时事,大道方知一坦平。
济公开悟后,于日常生活中都透现灵机,如他一次喝粥时,信笔写了一首《临江仙》的词:
粥去饮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
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绕到腹,转眼又还饥。
惟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
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后来慧远禅师圆寂,济公感念师恩,为遗体荼毗时举火云:
师是我祖,我是师孙,著衣吃饭,尽感师恩,临行一别,弃义断襟,火把在手,王法无亲。噫!与君烧却臭皮袋,换取金刚不坏身。
慧远禅师属禅宗临济系统,“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息狂心”,棒打拳击如霹雳灌顶,正是这一系的门风。济公继承慧远衣钵,虽然不检细行、放浪形骸,但仍是禅宗的一位高僧。据台湾出版《补续高僧传》记载,他撰有《镌峰语录》十卷、《志丹语录》二卷、《法丹和尚剩语》一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列为禅宗四十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