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么,中国在援助别国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做到援助出去能收获朋友呢?
杜平:我觉得,一方面要让对方知道你得到的东西是有条件,这条件就是约束它的东西。就是,我给你提供援助,你必须有一种协议,并不是说中国指望他,他才有,不是从中国主观愿望上他必须要有所规范。而是因为他必须有白纸黑字的方式,我给你提供的援助,你必须在某一地方,在某一方面让我们得到共同的利益,这就是互利,而不是我只是单方面的输入。现在很多的国家没有感觉到互利的责任感,所以得到之后就没下文,你像很多国家并不是没有跟中国共同价值观,而不是跟中国朋友,像非常那些国家一样,他并不是说没有跟中国共同价值观,所以他得到援助之后,又成为你的敌人,背叛你,并非如此,就是缺少一个国际条约规则规范的行为的约束,这是在中国过去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就是我跟其他国家不一样,但是中国以这个为容,但是事实上这个很失败。过去就是说友谊友好,用友谊的方式一厢情愿地认为我这样对它就得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但是在国际关系当中,你不能以这种一厢情愿的观念来,让对方感到有约束。
记者:这是从外交层面上来看,但是,作为普遍大众往往不会这么理解,很多人的想法是:我们看到,中国总是花很多财力、物力去援助非洲等一些国家,殊不知我们很多偏远山区过着怎样样贫穷落后的生活,很多甚至挣扎在生死一线上,为什么有这个钱去帮助别的国家,却不能拿这个钱去帮助自己人?那么,怎么从外交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杜平: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没有错误的,可以理解,但是每一个层面,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是从外交出发,或者从国际利益出发的时候,你给他提供援助,你可能会得到国内得不到的,就是你可能最需要的东西人家可以给你,包括国际支持方面,包括长期的合作关系的时候,在那边的利益可能更加长远。目前可能看不见,现在给其他国家资本的援助,其实他们的一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地下资源你都得了,并非没有得到。
现在有一种看法,“中国没有朋友”,实际上看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并非这些国家都是一陈不变的,只是某些事件方面好像说你不是朋友,若是朋友你不应该用这种严谨方式来对待中国。可能在那个阶段,但是,中国给他们提供的一些东西,所得到的东西,最初就没有想到要得到这个东西,你想得到的是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多的一些资源。中国有没有得到呢?其实中国得到了,中国从非洲得到的石油、矿产,包括缅甸得到的矿产、石油、能源都是非常地庞大。从整个战略利益上面中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舍不得在这些方面花钱投资的话,那么对中国老百姓也是一个损失,没有石油来用等,其实都是看不见的。一般老百姓就不会这样想,就是钱都给他们了,援助他们了,那我们得到什么?就帮助我们建设学校,给我们改善生活,不是很好吗?但是,又要想到,改善什么的,其实在很多方面,不是单一的给你钱,比如说,从国外引进那么多的能源,也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
共同的价值观不一定完全能够成为朋友,很简单的例子,可以看一下,英国当年和美国,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但是,为什么美国刚刚建国之后跟英国成为了敌人,会成为对手,就是因为实际现实的利益。国家利益在起作用,决定能够成为朋友,从来没有人认为,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就不会发起战争或者成为敌人,这都是不一定的,核心的问题是国家的利益在起作用。以前跟中国是朋友的一些国家,在某些时候跟中国可能不是朋友的表现也是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并不是援助他们,就把整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改变,是不可能的。美国也是一样的,美国给别的国家提供援助,也提供了很多“敌人”,包括伊拉克,原来是最支持的,后来成为敌人,是因为伊拉克和美国的共同利益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不一样。中美一些国家原来美国都提供了很多援助,最后成为反美的国家,并非是价值观不一样,而是国家的利益在决定着,在某一个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让对方可能失望的地方,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