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奋战在一线的驻外记者,派驻布鲁塞尔时,正好是冷战处于最巅峰时期,改变世界历史的众多大事件,如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柏林墙倒塌、南斯拉夫开始走向分裂、欧洲加大经济和政治的联合进程等,他都亲身经历,并因出色的表现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广播奖”特等奖;他也曾是新加坡知名的评论版主编,众多论点精辟见解独特的评论都出自他之手。过去的他,都在幕后。现在的他,来到台前。2010年初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他说:“从电台到报纸,再到凤凰卫视,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也是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的过程。”他点评天下大事时观点尖锐,态度温和。他音色不高,但谈论起问题来总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他,就是评论员杜平。
杜平
在没有见到杜平老师之前,我们所熟知的是那个在屏幕里说话温文尔雅,点评敏锐深刻、宏观大气、高屋建瓴的评论员。他的粉丝喜欢称呼他为“杜大叔”,的确,他是个性情中人,嫉恶如仇,见识广博,温和的语调极富感染力,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悦又很长“见识”的事情。在他的著作《中国新面孔》里,他提到:“当今世界,无人愿意承担忽视中国的后果,中国本身就是世界超级大舞台,舞台上的中国人自然就是世界的主角。”他总是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所在,然后给予恰当的评论,让人在听后恍然大悟,然后发人深省。日前,凤凰网记者对话杜平先生,以下为采访文字节选:
记者:有一个问题,曾经一段时间引发很大的争议,您在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评论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想听一听您的看法。就是白岩松曾在一篇评论里提到:为什么中国到处援助别国,却缺少朋友。他认为,中国与世界脱节最大的是普世价值,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得不到朋友。对此,您有何看法?
杜平:中国是缺少朋友,缺少朋友这个话题我曾经讲过,就是中国对外面做了很多的事情,输出很多资本,劳务,援助,到最后朋友就是越来越少。一个方面是缺乏共同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提供援助的时候就是无条件,是无条件援助,或者是特别过于慷慨的援助。指望用援助的方式来换取对方的友谊,是换不到的,这个中国本身要考虑的。过去50年代、60年代援助非洲的时候,得到穷朋友的支持,在联合国里的支持。但那个时候也有条件,并不是无条件。那个时候条件就是:我给你援助,一方面我们有共同的敌人,就是帝国主义霸权,殖民主义;另外一方面,希望联合国支持我们,得到联合国的地位。
在援助之前肯定有条件的,对一些国家来讲,需要条件,就是价值观不一样。如果你没有能力,或者说他有别的更好的朋友,更有钱的国家来帮忙,那么他就可能背叛你。在两岸之间,就是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外交,过去很长时间就是这样,谁给的钱多就是朋友,所以并非就是没有给他援助,他不是你的朋友,而是因为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吸引他。那么在中国面临更多的问题就是用各种方式来削弱援助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在非洲东南亚、缅甸这样的情况,就是说:中国只是他们唯一的援助者,现在都在盯着这几个国家,都是挖墙脚,有可能把外交政策改变,并非不是出于一种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来讲,不是可以约束行为的东西。约束行为的东西就是特别需要援助的时候你给了援助,他就认为他跟你一样,他并非是唯一的,这个就是决定双方是否是朋友的先决的条件,共同价值观不是唯一的条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