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文化包涵着生态文明理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因比教授曾讲过一段话,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孔孟学说;另一种是大乘佛法。1988年75位诺贝尔得奖主在巴黎发表了联合宣言,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要继续生存就要汲取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的智慧。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仁爱,大乘佛法的核心是无我、平等、慈悲。大乘佛法之所以在中土兴盛,是因有孔孟学说做基础。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所体现出的东土大乘佛教精神完全是中国式的,它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无不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以消除”分别心“是佛家最根本的原则之一。
(一)西方净土是理想的生态王国
佛教重视个体生命及存在物的价值,认为”所有的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只有承认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物种的内在价值,才有利于人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运行。佛教主张一切事物皆有佛性,便是对各个生命个体生命体存在物的肯定,无论是有情识的动物,还是无情识的植物,乃至一微一尘都具有佛性,有其存在的价值。清净佛土是佛教的理想生态国,对众生感官和精神都有至高无上的快感的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清净之地正如佛说《阿弥陀经》所指出的:阿弥陀佛净土,亦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白鹤、孔雀、鹦鹉、共命之鸟等,昼夜六时,出和雅音,雨天曼陀罗华。
由此可见,佛教有一个理想的生态国,在这一生态国度里,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均有其应处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佛教的生态伦理便是保持生命体的多样性以及每个事物的自我存在的可能性。
(二)众生平等是佛教生命伦理的思想核心
佛教生命伦理的思想内核是众生平等和生命轮回。根据缘起论观点,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而独立产生和存在,每个人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宇宙间的生命实质上是一个整体,众生具有存在的同一性、相通性。佛、菩萨观照众生与己身具有同一的本性,由此生出与众生的绝对平等心,生出为众生同乐拔苦的慈悲心。牛头宗人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圆悟克勤的”青郁郁,碧湛湛,百草头上漏天机;华(花)蔟蔟,锦蔟蔟,闹市堆边露真智“都是在表达此意。正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互相融合。这种观点与现在西方某些有识之士的观点不谋而合。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发挥了佛教的无情有性说。他指出”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主张人类应当成为大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善良公民“,而不应当是大自然中狂妄的”主宰“。许多宗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包括人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如前面讲到的佛教主张一切皆有佛性,实际上已包含了各生命体平等的思想。佛教认为构成整个生命群体的个体生命,彼此之间要慈悲戒杀生。佛教的”缘起论“更是把诸种生物置于六道业力轮回之中,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依因托缘即关系和条件而生,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各种生物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佛教生态伦理所包含的物种平等观念非常契合现代社会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的基本要义或直觉是:”在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有一种生存与发展的平等权利,有一种在更大的自我实现的范围内,达到他们自己的个体伸张和自我实现的形式的平等权利。“每一种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都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
(三)戒律之首--不杀生是佛教生命伦理内蕴的实践精神
为了做到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佛教提出了一系列戒律。《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着对所有生物的伤害。在《戒杀文》中说我们至少应在七种情况之下不易杀生:一是生日不宜杀生;二是生子不宜杀生;三是祭先不宜杀生;四是婚礼不宜杀生;五是宴客不宜杀生;六是祈禳不宜杀生;七是营生不宜杀生。在世人认为喜庆祝贺的时候应杀生吃肉喝酒来庆贺,而在佛教看来则应当戒杀放生以修功德,才能使所行之事真正的得到庆贺,而事事吉祥如意。
佛教徒的独有的一些生活方式,也蕴涵着环保的理念,譬如素食、放生、佛化自然等行为。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是慈悲平等众生的具体体现。佛教主张的不杀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倡导和谐,力行慈悲。所以,少欲知足,慈悲平等,戒杀放生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清净,而且能够让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体和谐相容,并通过佛法的修习,得到解脱。今天,野生动物资源日益受到破坏,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被人类吃掉了。这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各种媒体经常报道有人在餐馆中吞食珍稀动物。主张素食、不杀生对于保护动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古代一些高僧能够做到”入兽不乱群,入鸟不惊飞“,并以呼野鸟于掌中取食为修行境界的标志。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正是佛教对生态的最大贡献。在戒杀放生的基础上,佛教进一步提出的护生精神,引导世人积极的参与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去,保护濒危动物,关注动物受虐,为苍生谋求福祉,使生态得以平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