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年学戒、不离依止
受了出家戒,就成为僧团的一员。而要取得沙弥、比丘的资格,还须经历“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的教育阶段。
戒律是出家众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规范。五年学戒,就是了解作为沙门释子应有的行为准则--“此应作,此不应作”。由于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串习,人们往往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气,仅仅依赖戒律条文进行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在现实僧团中,懂得戒律者不是没有,但又有几人能如法持戒呢?
戒律非常重视依止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僧格的阶段。通常,沙弥和新戒比丘应当依止剃度和尚或受戒和尚。在没有因缘依止和尚的情况下,当选择依止阿阇梨,在师父的监督和言传身教下如法生活。
在《四分律行事钞》中,道宣律祖将这种恭敬的意义归纳为三点:
一则自调我慢,二则报恩供养,三则护法住持,正法久住也。
僧伽教育是树立僧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弟子发心自觉的前提下,是建立在依止师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是建立在师徒感情的交流下,是建立在弟子对依止师的恭敬下,也是建立在依法依律的准则下。五年学戒,不只是对戒律知识的掌握,更是僧格的全面养成。
四、布萨--清洗自己的人格
僧伽每半月半月要过组织生活,律中称为布萨。
布萨,此云净住。《摩得伽》云:
何以故名布萨?舍诸恶不善法,舍烦恼有爱,证得清净白法,究竟梵行事,故名布萨。“
又云:
”云何布萨半月半月?诸比丘各各自观身,从前半月至今月半中间不犯戒耶?若忆犯者,于同意比丘所发露忏悔。若不得同意,作念。若得同意,当发露忏悔除是罪。余清净共僧同作布萨,是名布萨。
《毗尼母》云:
能断所犯,能断烦恼,断一切不善法,名布萨义,清净名布萨。
布萨是僧团极其重要的大众会议。通常情况下,每半月要举行一次,《戒经》中称为半月半月说。布萨会议的举行,同一界内的所有出家众都要参加。在布萨羯磨中,维那师说戒前会问:“僧集否?和合否?未参加的比丘说欲及清净否?”僧集否,是问在同一界内生活的比丘是否都来参加?和合否,是说参加者的行为和想法是否一致?此外,若有人因特殊情况没来参加,是否请假,并对僧团所有决定表示无条件的认同?
布萨,汉译为净住。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说戒,二是忏悔。说戒,是由上座比丘或上座指定善于诵戒的比丘诵读《戒经》,大众以虔诚心恭敬聆听,并以《戒经》内容对照半月以来的行为。《戒经》由五篇七聚组成,上座比丘每诵完一篇后,会有一个提示:“诸大德是中清净否?”连续问三次。若有人发现自己犯了哪条戒,就应出来发露忏悔。若犯戒却有意隐藏,其他人也可根据见、闻、疑,本着慈悲心为他检举出来。通过僧团大众的威力及布萨的庄严气氛,达到教育效果。
众生因为无明,无始以来都生活在贪嗔痴烦恼中,造作杀盗淫妄种种罪业,为烦恼、业、生三种杂染所染污。通常,我们只是随自己的情绪、好恶在生活,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出家人必须半月半月参加说戒,以此强化对戒律的学习,让《戒经》的每条戒相深深印在自己的内心。每当我们起心动念时,戒律自然会起到约束作用。这样也就不容易犯戒了。
在持戒过程中,因为串习力强大,难免会犯戒。这就会使戒体受到染污,必须通过发露、忏悔进行清洗。如果任意放纵烦恼,而不懂得以忏悔及时涤除尘垢,内心就会成为一个垃圾场。所以,在培养僧格的阶段,忏悔非常重要。因为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也是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方式。
依律而制的忏悔法门,是根据罪行的轻重不同进行处理。有的只须自责就能忏已还净,有的需要对一、两位比丘发露方可,还有的要四位比丘通过羯磨作法来忏罪,更有的需要二十位比丘作法才能进行忏悔。总之,是通过不断的自我检讨和忏悔,达到净化身心、完善僧格的效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