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陀既是究竟的觉悟者,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佛法在古今中外的弘扬过程中,祖师大德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契合时代并扎根本土,形成三大语系及各个宗派,使佛法推广到世界各地,令无量众生走向解脱之路、成佛之路。同时,也为我们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这都是佛教特有的教育传统。本文将从戒律的角度探讨原始僧团的教育问题,希望对确立佛教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试问,在佛教教育的问题上,难道还有人比佛陀更权威、比历代祖师大德更权威吗?我们今天要做的,首先就是立足于自身传统,在向佛陀和历代祖师学习的前提下,在以传统佛教教育为根本的基础上,吸收学院教育的优点,以此建构当代的佛教教育。舍此一途,只能是南辕北辙。
一、依戒律建构教育次序
社会教育一般是依年龄或文化程度,分小学、中学、大学或初级、中级、高级。佛教教育则以契理契机为原则,重视对机设教,同时也依据戒律建立教育次第。
佛教有声闻乘和菩萨乘两大修学体系。依出离心受声闻戒,成为声闻行者,接受声闻乘的教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成为菩萨行者,接受菩萨乘的教育。
声闻乘有七众之分,包括在家二众和出家五众。其中,出家众又是从在家众而来。一般来说,学佛都是从在家众开始,由三皈五戒取得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也就是亲近三宝、学习佛法的近事男和近事女。下士道的教育体系,就是依三皈五戒而建立,通过深信因果、持戒布施、止恶行善、修习禅定,从而成就人天善果。
出家众中,剃度并受沙弥十戒后,就成为沙弥众。沙弥还不能在僧团独立生活,必须依止和尚接受沙弥阶段的教育,遵行十戒并学习种种威仪。然后,还需要进一步受比丘戒,正式取得僧伽资格,学习二部律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中士道的教育体系,就是依出家声闻众的律仪而建立,通过发出离心,依戒定慧修行,了知苦空、无常、无我,从而成就解脱。
菩萨众则包括在家及出家两类。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后,便成为菩萨行者。菩萨众的教育是建立在声闻教育的基础上,《善戒经》说:
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
可见,要有受声闻少分戒的基础,然后才能受菩萨戒。上士道的修学体系,就是依菩提心和菩萨戒而建立,誓度一切众生,誓学一切法门,通过修习六度万行,成就无上佛果。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和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区别,显示了佛教教育的不同层次。其中,人天乘为下士道,是初级教育;声闻乘为中士道,是中级教育;菩萨乘为上士道,是高级教育。
二、受戒--教育资格的获得
在社会教育中,除最基础的教育外,通常需要经过入学考试,考核通过才能获得接受教育的资格。进入佛门也是同样,受三皈而成为佛弟子,并没什么资格限定,只要对三宝生起信心即可。而要进一步受五戒,就有相应的条件要求。受过三皈五戒后,才能深入修学佛法,接受在家众的教育。
佛弟子虽有在家与出家七众,但根据声闻戒的精神,佛陀是鼓励弟子们出家修行,受持出家律仪,从而趣向解脱。剃度出家需要问遮难,即相应的考核条件,必须没有十三难和十六遮,才能如法出家。进而是受持沙弥戒、比丘戒,其要求和仪式也远比在家戒复杂。
受了沙弥戒,才有资格在僧团生活并接受教育,同时,享受僧团部分待遇,参加僧团部分活动。受了比丘戒,才能成为合格僧伽,接受作为僧伽的全部教育,享受僧团全部待遇,参加僧团所有活动。
但受戒只是资格的取得,持戒才是身份的完成。受三皈五戒是取得在家优婆塞和优婆夷的资格,进而还要亲近三宝、如法持戒,才能成为合格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受沙弥戒是取得沙弥的资格,进而还要如法行持沙弥十戒,才能成为合格的沙弥。受比丘戒是取得比丘的资格,进而还要如法行持具足戒,才能成为合格的比丘。就像在社会教育中,进入中学或大学,不等于就是合格的中学生或大学生。只有通过几年的学习,各科成绩都通过考核,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学生或大学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