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在灵山会上②,拈花示众③,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④。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⑤,涅槃妙心⑥,实相无相⑦,微妙法门⑧,不立文字,教外别传⑨,付嘱摩诃迦叶。”
[公案出处]《天圣广灯录》卷一;《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联灯会要》卷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全书》卷一。
[注释]①又作“世尊拈花”、“世尊付法”,是佛祖释迦牟尼传法给大弟子迦叶尊者的因缘故事。②灵山会:释祖如来说法地点。遗址在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的灵鹫山。③拈花示众:拿着花向众人示意。④迦叶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付法藏第一祖,又叫摩诃迦叶,大迦叶佛。他是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释迦牟尼的信赖,曾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他成为教团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⑤正法眼:即清净法眼,指禅家正宗嫡祖所传的无上智慧眼。藏:天地万物秘藏之法,亦即佛内心的悟境。⑥涅槃妙心:深入涅槃寂静境界的佛心,是一种大悟大彻,玄妙空寂,只可意会,无可言传的真实心理。⑦实相:天地万物的真实之相,即哲学之所谓本体。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成,这种因缘和合是时刻变化的,所似天地万物(佛教称为万法)都不永恒存在,只有暂住,没有常住,这叫做“空”,所以说万法本空,实相无相(无相即没有实际存在之相)。⑧微妙法门:奥妙而难以言传的一种方法。⑨教外别传:在佛教经卷言教以外,另行传递、传播的法道(指禅家)。“教家”是与“禅家”相对而言的。教家专门从事佛教经典的传授与教学,而禅家则主张佛法精义不能死守经卷,要能跳出文字言语束缚,直觉地把握佛法,在“教”外直探心源。
[解析]这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佛教公案。说的是世尊与迦叶师徒之间在佛法境界上所达到的默契:世尊在说法的讲坛上,拈一些花撒向众人,在座的许多弟子都未能领会世尊的用意,没有任何反应,唯独迦叶尊者心领神会,下意识地破颜而笑。于是世尊当众传法给迦叶尊者。
公案所述的这个故事未必那么真实,但它却十分精彩地反映了禅宗思想特色:第一,禅者之心为清净涅槃妙心,即无自无他,非有非无,不存知见执解,没有世俗分辨的平等心、平常心;此心的境界玄妙精微,无法用通常的言语表达清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过佛教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从不同角度描述、谈论着这种清净涅槃心,有悟性的人,是可以从这许多绕路所说的言语中去感受那份妙心的。禅宗公案是集中体现佛教思想旨趣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标本”,所以,从不同的公案,我们将逐步阐述这种涅槃妙心境界。第二,禅家强调自性自悟,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甚至不依靠历代佛祖遗存下来的经教典籍,所以,禅家主张不立文字,要求学者不束缚于文字言句,要活参妙解,追求一种完全彻底的自性觉悟。世尊拈花示法,原本是种随缘手段,虽然有法性涵蕴其中,但没有任何世俗的言辞提示,所以对这种法施的理解也全凭直觉感悟,任何执着思虑,或不从直觉的用心体验,都可能与世尊的本意相违背。灵山会上众弟子不能领会世尊之意,障碍即在于此,而迦叶尊者,破颜而笑,根本的一点在于他心无挂碍,活泼而又清净,所以直觉地感悟了世尊的法施,两心产生了碰撞的火花,于是默契相许,心心相印。世尊不凭借实物依据,以心传心付法迦叶的这一做法,后来成为禅家师徒传法的范式,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是这个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