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智者的思路第一则:世尊初生

来源: 发表人: 2023-01-09 浏览量:239

世尊初生,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②,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公案出处]《修行本起经》卷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大唐西域记》卷六;《禅林类聚》卷二及宋以后多种灯录。

[注释]①这是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则著名公案。世尊,即释迦牟尼佛,它有多种名号:如来、应供、世解、天人师、佛等,世尊具有为世所尊仰的意思。他本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太子,生活于约公元前463—前383年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悟道,住世说法四十多年,弟子千人。有关释迦牟尼佛的事迹文献记载很多,不作详注。②周行七步:向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十个方位各行走七步。据有些佛经记载,每个方位所行都代表一定的意义。如说东行表示释迦将成为众生的大导师;南行表示将为众生谋求无限的幸福;西行表示为人类消除一切痛苦与烦恼;北行表示断尽生死,众生长寿永康等。

[解析]作为佛教史第一个广为流传的公案,它鲜明的特色是不言而喻的离奇、荒诞、不可思议,刚刚出生的人,怎么可以走路、说话?而且是“周行七步”,口出狂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然而,荒诞和离奇的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意旨。且不管“周行七步”所代表的那些意义是否具有某些依据,释迦所吐的“狂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八个字,却深刻地揭示了佛教——特别是中国禅宗,一个带根本性的特征——对人性自我的绝对尊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再没有一种宗教,能像佛教这样在天地万物之间,如此重视人的本质力量,如此尊重、强调人的个性生命。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在哲学上具有本体、本原的意味,但它在佛教中,首先可指人的精神自我,独立于万物之表的人类自身——我心、我性、我情、我意、我的人格、我的思想、我身、我法……“唯我独尊”,即天地万物之间肯定了人的精神之“我”的绝对主导地位。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些相似。《列子·天端》里说:“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尚书·泰誓》也说:“唯人为万物之灵。”不过,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后来并未得到发展,而佛教对人性自我的绝对尊重却发展为中国禅宗的最大特色。作为一种宗教,代表佛教最高观念形态的名词“佛”,虽然有如来、世尊、天尊、法王、菩提、大导师、大圣人、大仙人等种种代表神圣、尊贵的别称,但它的本来意义却不离人的精神自我——自心、自性:“佛”即“觉悟者”,是具有无上智慧,一切皆知、一切皆能的绝顶聪明人。

正是这个以自心、自性为根本立足点的观念,决定了佛教如下一些相应的特点:

第一,佛教始终以自心自性的体究为根本任务,把自心自性的彻底觉醒和把握视为最高理想。由此,佛教的全部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无不紧紧围绕自心自性这个核心而展开。

第二,佛教以心性学说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有关心性问题的各种理论、学说,形成佛教的不同流派;同时还有了专门研究心理、意识的佛教学科——唯识学。

第三,佛教的全部修行法则,均以人的自心自性为主体(承受修行者),修行即修心养性,成佛即自性觉悟,修行方法只能集中在自己的心性上,所谓菩提只向心觅,不可向外求玄。

第四,佛教的认识论、世界观、人生观也以自心自性为绝对的主宰。就认识论而言,虽然认为万法因缘而生,轮回流转不息,但终究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世界观而言,有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但大千世界,尽在一念之中;就人生观而言,以人生为苦海,苦难之根则在凡尘世界的情识分辨,所以脱离苦海、走向快乐的根本方法便是洞彻自心清净不染本性(也是天地万物的共同体性),彻底泯灭凡心妄念,消除执着计议心理,使自心自性进入与物冥合的自然状态,任运随缘,逍遥自在。

第五,佛教没有自心自性以外的偶像崇拜,由于对自性的绝对尊重,它常常把自心自性视同最高观念形态——“佛”的代名词,将二者等量齐观。所谓我心是佛,即心即佛,自性如来,本性是佛,除自性无别佛等,都是如此。

五大特色构成了以自心自性为核心的佛教(主要是中国禅宗)的基本框架,佛教(禅宗)的一切便是在这个框架之中不断地积累、重叠、生发而来的。由此,佛教赢得了一个朴素而性格化的别称——心的宗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