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导言——关于禅门公案的几个问题(3)

来源: 发表人: 2023-01-09 浏览量:181
 

不过,以禅僧人数来概指公案数,是很不准确的。因为灯录所记禅师公案,绝大多数并非一人一则。通常而言,一位禅师,除“不列章次”者外,至少也有一则公案。以经过删繁就简,内容不及《景德传灯录》繁复的《五灯会元》为例,卷二“泗州僧伽大圣”章为:

或问:“师何姓?”师曰:“姓何。”“何国人?”师曰:“何国人。”

文字虽然很少,但却是一则完整的公案。又如卷四“婺州苏溪和尚”章:

僧问:“如何是定光佛?”师曰“鸭吞螺师。”曰:“还许学人转身也无?”师曰:“眼睛突出。”

“潞州渌水和尚”章: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还见庭前花药栏么?”僧无语。

文字极简短,甚至只有十几字而已,但都记录了完整的公案。绝大多数禅师,不止一则公案,如卷一○“华严慧达禅师”章:

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山河大地。”问:“如何是华严境?”师曰:“满目无形影。”

所录文字虽不多,但前后两则问答对话,已是完整的两则公案。又如卷一二“蒋山保心禅师”章:

僧问:“月未圆时如何?”师曰:“顺数将去。”曰:“圆后如何?”师曰:“倒数将来。”

这已是一则公案。

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黑漆露柱。”

这又是另一则公案。

问:“声色两字如何透得?”师曰:“一手吹,一手拍。”

这是第三则公案。而三则公案合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字。灯录中有的禅门宗师大匠(如临济、马祖、赵州等)机缘语句往往至数千言,公案多达几十则甚至更多。所以以僧人数来概指公案数明显会与实际不符,所以“千七公案”不足以说明历代禅门公案的数量。退一步说,即使以僧人数概指公案数,也远非“千七”而应在万数——《五灯会元》收录人数一千九百九十六人,《五灯全书》更多至六千七百九十余人,历代灯录所载有公案的僧人总数大致在万人以上。
不过,禅门公案的核心在其宗旨与佛教教义的相即不二。数以万计的公案是否每一则都能透彻禅家本意,具有真正教化人的意义和流传价值?回答是否定的,故南怀瑾先生曾说:

古禅德中,间有语录传世,虽其辞藻纷披,令人悦目,但其见地,确未透彻者,亦属不鲜。南怀瑾《禅海蠡测》,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即便同属见地透彻,有教化参学价值的公案,由于历代禅师师徒相授,递相影响等原因,在公案的言语形式和旨归宗趣上,往往有较多的重复现象。所以,在数以万计的公案中,真正具有教化意义和流传价值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台湾《佛光大辞典》对此有这样的估计:

一般以公案之总数约计一千七百则,然实际未必真有一千七百之数,且通常所用者约仅五百则而已,其余或重复,或较乏参究的价值。《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4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