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按:即指“公案”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
所谓“世间法”即现实社会法则,“吏牍语”即如前所述的公文案卷等。
公文案牍按其不同的功用,约略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档案作用,即已有明确结论的案件记录存档,以备随时查考;二是正在处理中的案牍,是办案依据,法律执行的背景资料,供办案人执持使用;三是昭示警戒作用,公文布告于天下,则政策律令为人所知,不仅宣传了法令的尊严,而且能教化民众,使其知法守法。所以“三教老人”《碧岩录》序又说:
其用有三:面壁功成,行脚事了,定盘之星难明,野狐之趣易堕,具眼为之勘辨,一呵一喝,要见实诣,如老吏据狱谳罪,底里悉见,情款不遗,一也;其次,则岭南初来,西江未吸,亡羊之岐易泣,指海之针必南,悲心为之接引,一棒一痕,要令证悟,如廷尉执法平反,出人于死,二也;又其次,则犯稼忧深,系驴事重,学弈之志须专,染丝之色易悲,大善知识为之付嘱,俾之心死蒲团,一动一参,如官府颁示条令,令人读律知法,恶念才生,旋即寝灭,三也;具方册,作案底,陈机境,为格令,与世间所谓金科玉律,清明对越诸书,初何以异?祖师所以立为公案,留示丛林者,意或取此耳。《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139页,《碧岩录》序。
公案的来历及功用如此,一般情况下,每则公案都有一个特定的中心意蕴,所要记述和让人参究的,无非这个意蕴,这叫公案的旨趣或意旨。公案因其意旨的不同,文字有长有短。长者,叙述一个故事,千言万语;短者或仅一个动作,一轮问答对话,三言两语而已。这些来回往复的动作、对话称对机。对机话语中往往有一句是涵蕴极为深奥的关键语,可以专供学者参究思考,叫做“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这便是一则完整的公案,其中“无”字是一个话头。类似这样的公案叫做“话头公案”。
2、何为“千七公案”?禅门有多少公案?
历代禅师究竟留下了多少公案?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通常有一种说法,叫做“千七公案”,意谓公案总共有一千七百个。其实这是后人的一种概说,且这个概数大抵相当于《景德传灯录》所收禅师的数量。北宋杨亿在奉真宗诏修改刊订该书时所作序言中说道:
有东吴僧道原者,冥心禅悦,索隐空宗,披奕世之祖图,采诸方之语录,次序其源派,错综其辞句,以七佛以至大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成三十卷,目之曰《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196页,《景德传灯录》序。
《景德传灯录》是禅宗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灯录体著作,该书自问世以来,备受禅门重视,接续之作蔚起,并很快形成《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和《五灯会元》等灯录之作的大势,成为禅门著作的一种传统。这类著作,重在记载历代禅师的机缘语句,所谓“宗门家言”,所以实质上即是禅门公案的著录之作。《景德传灯录》开此类著录之先,且备受禅家看重,故人们以该书所录禅师的人数来概指公案之数,也在情理之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