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导言——关于禅门公案的几个问题(1)

来源: 发表人: 2023-01-09 浏览量:133

导言:关于禅门公案的几个问题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

关于禅门公案的几个问题作为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佛教宗教派别,禅宗已在中国流传1400多年。唐宋以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构成巨大影响。禅宗很早即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20世纪后,更是广泛流传到欧、美各地,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发展趋势的世界性宗教流派。

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禅宗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禅宗的传播除了宗教的色彩外,更富有文化的意味,尤其在人类思想文化、艺术诸领域,往往产生强大的影响。因此,在所有禅宗流传的地区,无不产生一种相应的禅宗文化。作为禅宗故土的中国,禅文化深度和广度当然非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能比。近些年,全国兴起禅文化热,介绍、研究、评述禅宗问题的书籍日增,关注禅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这显然是世界性禅宗文化热的一个理所当然的集结点,它必将在我国思想文化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禅门公案,这是接触禅宗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唐代以来,尤其是宋以后,中国的禅宗几乎演变为公案的禅宗,任何一位学习、参究禅法的人都不能不了解禅门公案。然而,禅门公案大多隐晦难懂,令常人不好理解和把握,所以,它总是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呈现在我们面前。如: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

又如: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师曰:“麻三斤。”

这样一些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莫名其妙的问答,究竟如何去理解和把握?或者,它究竟在一个怎样的前提下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这种意义与这些话语之间究竟存在一些怎样的关系?我们以何途径、何种方法、何种思维才能与公案本来的意旨相接近……毫无疑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是引起禅宗学者广泛兴趣之所在,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众多的公案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则,辑录原文,加以注释,并以现代白话文进行剖析,希望以此引导一些理解和把握公案深刻含义的线索,这便有了我们这本《智者的思路》的小书。作为本书的一种辅助,我们有必要就禅门公案的有关问题,作一综合的探讨。

1、什么是禅门公案?

所谓“公案”,本义指公文案牍,官府文件。如东坡云:“今来公案,见在户部,可以取索案验。”《东坡集?奏议》卷一三,《辨黄庆基弹劾劄子》。公案具有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权威性,同时它所记事件中包含了法规律令的尊严,可以供人参阅政策,定夺是非曲直,乃至人之生死去留。一般习惯也称待决的事情、案件等为公案,如谓某事件发生后,“悬了一段公案”等。现代政法系统通常使用的报案、立案、审案、破案诸名词,都由此而演变。禅宗自唐宋以来形成一种风气,非常重视对前代宗师间典范言行的教化启迪意义,或者创设一些特殊的言行,曲折地阐发禅宗某些特定的教义、规则。这种被记录下来的高僧大德言行,由于具有如政府公案那样的权威性,同时又作为后学参禅的重要资料,可以供学禅者研究参考,启发思想,定夺宗门是非,达到开悟定慧,所以禅家亦把它称做公案。

禅宗内使用“公案”一词的习惯大约在唐代即有之。但大量流行此一说法,还是宋代圆悟克勤《碧岩录》之后。该书写成于南宋初年,是禅宗史上第一部重点阐释禅门公案的专著,关于公案之名,书中写道:
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大正藏》第四十八卷,圆悟克勤《碧岩录》卷一○,第九十八则。

该书“三教老人”序中也说:《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139页,《碧岩录》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