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信仰被消费才是信仰健康最大的敌人(1)

来源: 发表人: 2023-01-08 浏览量:146

警惕信仰被消费(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些生活在类似状态中,但对宗教信仰又心存好感的人士,过分简单地看待佛教的生存状态。有时在没能了解和学习佛教教义的情况下,因为一种较为盲目的善良意愿,随着一己私下理解,盲目推动不能适应大众需求的宗教事务。

参合着个人的信仰热忱,降低了教义标准,狂热地追求大众化或群众效应,盲目失当地拥随、比附自己感到新鲜的社会知识,从而使佛法逐渐被生硬地贱卖。

以“道”为核心教义的佛教,虽然有别于以“仁”为核心教义的耶教,及以“义”为核心教义的伊斯兰教,但在当代社会,佛教的这一核心教义,却时常被“仁”或“义”的主张所左右,人们对以“道”为核心的佛法所做出的期许,往往是不符合佛教本色的慈悲的“仁”或勇往直前的“义”。

比如,有人热望佛教充当慈善家的角色来向社会施钱,有人又希望佛教承担道义的角色来诠释责任。佛教可以承担责任,但这责任一定要以“道”为核心。当然,佛教也不缺乏“仁”和“义”这些边缘化建树来作为外围的道义基础,但如果将它们当成核心诉求,就是在把佛教从围墙的一个洞子里往外拉而使其离开本位。

这就是佛教或主动、或被动被贱卖的一个现实情况,从而偏离了佛教在人间构建教团来影响大众的初心。

比如,过分强调慈善的“人间佛教”、过分强调愚夫愚妇易得的“净土”、过分强调高档消遣的“禅”、过分强调包容欲望的“密”、过分强调迅速有结果的“内观”、过分强调祈福免祸的“灾难念佛论”……其实这些都在渐渐地将宗教符号逐一打造成为迷信标签,然后在各自的领域中,迅速勇猛地构建教条来推销自己、贱卖佛教产品。

这样下去,佛教就会变得像没有正法存在过一样,被贴上各类标签,再以各种方式无情贱卖。而多数人也正默许这种“贱卖”,在虚假名誉和现实利益的驱动下,“贱卖”已经演化成为“挟佛”、“挟僧”。而且,民间的贱卖极可能发展成为比民间力量更为扩大化的行为。

由此形成极大的相互错位与不负责任。“挟佛敛财”并不源自于三宝,但却架上一个三宝的名目,以为这样就容易让别人接受。不知情的社会大众,误认为“挟佛敛财”的事情,是佛教界内部做的,从而迁罪于三宝门下。这样一来,善恶伦理的底线就会在误解中被轻易击穿。

没有信仰、与缺乏诚信契约意识的结果,在人们心中是同步发生的。这将导致人际相处中一种缺乏宽容的伦理状态。因为,当欲望成为公众悄然默许的一种公共意识的时候,对内的承受能力和对外的放纵意识也就随之分裂。

对内的不断放纵,容易导致一种非伦理的仇视心态,充满破坏、四处蔓延。简单说就是——“不管自己就管他人”、“管不住自己就管他人”、“我可以不做善事但是你不做不行”——如果你不做善事我要骂你,但我不做善事,只要你不知道就行了。

因此,自己有了过失也并不觉得怎么样,但却容不得他人犯过失,一旦发现别人的错误,就必须把事情闹大,即使没有见到他人犯过失,心里也早就给他人埋下了一个印象——这就是个贼,他的过失一定有很多!其或稍微有一点点迹象,则必然寻机大发其隐私乃能大快。

这是当前很多口头官司的主要来源。为什么媒体炒热一个明星或一个社会名人的过失,大家会疯狂地去追打?其实大众基本上都不知情,就那么一两篇媒体报导,能把一个人说清楚吗?可是看起来,人们在做出判断的时候,似乎并不需要将事情原委了解清楚。

人们对于社交自媒体工具——微博、facebook、twitter、微信的依赖迟早是个问题,在满足信息的“先验渴望”的同时,短频快的交流方式催熟了人们的焦虑,“看一半文字、零思维、双倍反应”的情绪模式,从自媒体态度迅速蔓延成常态的公众情绪。人们初始接触社交自媒体时的兴奋,逐渐被“管不好自己就管他人”的教条情绪所统治,“自媒体”逐渐演化成“私媒体”,“自由发言”也逐步演变成“藏污纳垢”与“发泄私愤”。人们热望的公平世界瞬间颠覆。

线上线下,无数人堂而皇之地形成了口头仁义君子、内心阴暗狭隘的双重人格。如此心态的下一步,自然是围观、扭曲、八卦与羡慕嫉妒恨。

如此,除了不考虑生命意义以外,其他扭曲的道德意识情结,总会有它存在的空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