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弟子规》躬行录
新的学期开始了,又要网上选选修课了,选取的时候看到一门很不解的课:《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开始的时候想来想去,也没啄磨透这几个字的意思,还一度地以为是不是这个课名有别字呢,一直到有一天,选修教材发下来了,书的封面很简朴,却让人觉得很有味道。打开里面的内容一看,哦,原来是一本类似于很小的时候接触过的《新三字经》的书,专门教人做人的道理。至此,我才对《弟子规》这部古人圣贤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实一直从小到大,我都是比较喜欢语文的,特别是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我特别感兴趣,一方面,通过阅读古人的文字,可以让我知道一些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给我们总结留传下来的人生哲理。但是上了大学,由于我学习的专业不是文科,所以就再也没有机会接触文学了。有时候还特别怀念高中时代上语文课时听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光,但终究在我们的必修课上,学校是不会为我们安排这些课了。有的只是客观逻辑的数学,物理等,故当我知道弟子规是学习圣贤遗训时,心头不禁掠过一丝兴奋的感觉。
第一节课,我们接触到给我们上课的陈老师,她瘦瘦的,与许多其它与她同龄的女性不同,你在她身上找不到一丝化妆的痕迹,更不会有浓烈呛鼻的香水味了。她身上穿的也不是什么名牌,都是一引起很普通的衣服,整洁而朴素。看到这些,使人对她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在当今这个追求灯红洒绿的社会,她能不随大流保持着人性最纯朴的一面,实在是难能可贵啊。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陈老师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独善其身,与她深受《弟子规》的圣贤教化不无关系,所以有时我会想:如果当今世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我们的社会风气可能都会有所改变了。但想归想,如果要让人们放下手中创造金钱的工作去读这本书,恐怕就难了。这些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啊,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居然对它不闻不问,弃之街角,真的令人心酸啊。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纵横古今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财富,这些财富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但是传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只会欣然地去接受古人留下的物质,如故宫,兵马佣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但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精神财富呢,却视而不见,嗤之以鼻。现在国际上不是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估了吗?但令人心寒的是,我们拥有无数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夏子孙啊,纵使你们自已先前不懂得珍惜就算了,而现在人家都提醒你们了,要你们去挖掘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但是你们却还在梦中,地地道道源于我们祖宗的端午节,这下可好了,你们中国人不要我日韩争着要,我就要把你们老祖宗的文化智慧遗产变成我们的财富„„庆好,我们的国人还是有些识宝的人,最终还是把端午节给要回来了,但是还要有许多国家对我们的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瑰宝虎视眈眈啊,早在唐宋年代,日本等一些国家不是到我们家里取宝来了吗?外人尚且如此识宝,我们是否应冷静思考如何看管利用传承祖先的无价之宝呢?
而《弟子规》正是我们无数精神财富中的一颗明珠,它又叫《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全书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线索,教导我们在家,出门,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准则道理。
《弟子规》开篇即强调“孝”,可见孝在古人的眼中是何其重要,这在许多历史典故中都能体现出来,古代文人有多次考取功名而不中,但他却是有名的大孝子,恃奉母亲尽心劳力,这在周围是广为流传的,传着传着就传到了皇帝耳里,结里皇帝深受感动,产即饮点他做了大官。因孝廉而得官禄,可见“孝”是何等重要。除此以外,有一个现象在今天依然可体验出来,那就是儿女婚姻大事。父母长辈均要求子女由长辈安排,否则即为不敬不孝,当然,到了今天,我们也不一定就要接受父母的包办婚姻,盲婚哑嫁是得不到幸福的,但我们也应在婚姻问题上多与父母沟通,也要充分尊重父母的意见,所以,我觉得,历史发展到今天,“孝”应当是双方面的,不仅仅是古代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毕竟父母也有错的时候,那作为儿子女儿是不是错也要去听从呢?当然不是,我认为“孝”也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父母也不能摆出一派大家长的姿态去要求子女尽听,而应放下架子,双方面平和交谈交换意见,这样,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今天恰恰有一部分人与“孝”相悖甚远,间听说过这样一则新闻:某在校初中生迷恋网络,经常逃课到网吧度日,后来,他没钱了,向父母要,父母知道原委当然不肯给,还苦口婆心和他讲道理,谁知他非但不听教诲,还因这个问题起了争执,最后竟将母亲杀死。这是一则令人非常痛心的消息,痛心之余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现在的子女竟会不孝到如此地步呢?我觉得,这跟我们的父母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如今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日渐增多,所以作为父母当然会对家中唯一的孩子痛爱有加,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他要一个你就给足两份,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了,只要小皇帝高兴,就是要父母扒地扮马让他骑,父母也是二话不说的„„长期这样下去,小皇帝长大了就变成大皇帝了,在事小事都是他说了算,对的错的也是他说了算,做家长的根本没说话的余地„„让我们回头想想:这是谁造成的呢?答案还是做长辈的,就因为他们对子女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的意识偏差,让他们不孝不叫了,值得深思啊。
父母受护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可溺爱,不能一味地从物质上去满足他们,精神上行为上去引导他们是更重要的。我始终坚信人之初是性本善的,一个新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如何塑造这张白纸就要看父母的言行举止了,如果每个父母都能用《弟子规》之类的古圣贤来教导儿女,让他们懂理做人的道理,动之以情,我想信,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的。
《弟子规》第二强调的是“信”,何为信也?信在古代原意为专门为远行的人传递家书的人,所以信本意是对一类人的称呼,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信呢?诚实与可靠,试想想,我们出门在外与家里亲人们维系就靠一纸家书,不找个诚实可靠的人传递怎么能放心呢?所以,凡是被称为“信”的人,必定有足够的责任心,诚实且可靠。后来“信”慢慢取代了家书,我们都把家书称作信了,同时还衍生出许多与信有关的词语:信任,相信,信用„„
可悲的是,我们今天又多了一个与信有关的词语:信用危机。它远远偏离了信的本意了,今天的人们奉行“利”字当头的准则,见到了大利益,自然也就看不见“信”的存在了。
当代有的大学生,负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于是身学校银行货款,银行也给他们货款了,而且在校期间利息是不用他们付的,他们拿到了货款,不用再受学校几次三番的催款之烦,可以心安理得地完成学业,但是他们毕业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他们却完全忘记了偿还货款的事情了,身为大学生,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做到如此不信,让人无语啊,故违反承诺此为不信了。
三鹿集团,我国的一家乳业制品企业巨头,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竟在奶粉中添加过量的三聚青胺,危害了多少婴儿的生命,导致了多少幸福家庭的破裂,为商不仁,掺假作假,短斤少两,此为不信也,再来看看今天的中国官场,大有大贪,小有小贪,为了钱财美色等利益,他们不惜出卖自已的人格,利用自已手中的权力为犯罪分子们保驾护航,收受郁赂,玩弄权术,不去想想怎么为老百姓做实事,每天只顾吃喝玩乐,搓麻将,泡温泉,腐败到了极点,我本人是对这等无耻之徒恨之入骨的,所以,为官不仁,贪污腐化,辜负老百姓对他们的期望,此亦为不信也。
由此可见,信用危机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分,有时候想候,自已每天一醒来就置身于一个无法逃离骗局之中,真的太可怕了,为什么古代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等“信”的境界呢?这就要求我们现代人都去好好想想信之根本了,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拾了自已的东西能归还。但同时,每个人拾到了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归还,这是一对非常矛盾的矛盾,如果我们都恪守“信”字做人做事,这样的矛盾也就不难解开了。
所以,总的来说,在学习《弟子规》的课程中,我也深受古圣贤的教化,也想到了许多以前不曾想过的道理,我相信,不有许许多多的像我一样的人,如果都来读读《弟子规》这本书,绝对会受益匪浅,受用一生的,所以,希望像《弟子规》这样富含人生哲理的圣贤能在我们的国家与民族中广为传播,以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