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宗县党组织的创建及早期活动
广宗县党史办公室
广宗县建党前的经济政治状况
广宗县位于邢台东120余华里的黑龙港流域,地域狭长,南北长百里,东西宽30里,最窄处不到10华里。境内有两条沙带,堆积成丘,自古以“沙丘”著称。全县经济以农为主,沙荒地宜种果树杂木。城南盐碱地带,不少农民刮土淋盐。民间手工所织土布,远销山西、张家口等地。但是,在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和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下,加之军阀混战,土匪骚扰,广宗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首先是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封建地主只占农村人口的10%,却占有60%的优质土地,占农村人口90%的农民,却只占耕地40%,而且多沙碱薄地。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高利贷等形式残酷剥削农民,使农民饥寒交迫,挣扎在生死线上。
其次是封建官僚敲诈勒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从田赋附加、田房契、警察捐、民团费到烟酒牌照、食盐斗秤等捐税30多种。同时,征税往往子征卯年,预征三年的钱粮。遇到农民打官司,他们更是乘机索要钱财。许多农民为此而倾家荡产。
再次是军阀连年混战和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从1925-1927年,广宗每年征交军费二三十万枚银元,均由全县地亩摊派。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里,群众不但要负担沉重的军费,而且还常常遭受兵灾匪祸的涂炭。反动军阀的军队每到一处,不仅征派草料米面,而且杀猪宰鸡,抓捕车辆人夫,挨户翻箱倒柜,摘首饰,抢金钱,掠夺衣服什物,伸手就打,开口就骂,甚至奸淫妇女,杀人放火。1924年冬直奉战争,奉系军阀李景林的部队在大名打了败仗,溃退经广宗,城镇乡村,被这些败兵抢动一空。
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过着饥寒交迫生活的广宗人民,并不甘愿作奴隶受欺凌,他们不断起来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早在1902年,东召村景廷宾,为反对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抗洋捐洋差,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聚焦6万多人,举行起义。1927年,奉系军阀在广宗的知事郭洪魁,巧立名目,搜刮地皮,征收捐税,从中贪污自肥,引起农民组织的大刀会的反抗。6月19日,大刀会要求清理县财政。郭洪魁假装答应,将前去谈判的大刀会代表四人痛打一顿,关进监牢。11月18日,大刀会攻进城内,郭洪魁越墙逃奔南宫。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斗争有的被统治者镇压,有的被地主阶级篡权,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广宗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组织在城南的初建及其斗争
1923年2月,广宗县东贺固村的梁宝森(又名梁雨辰,浴尘),到山西太谷铭贤中学读书。在学校里,他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学说,思想得到转变。1926年3月,在铭贤中学,经共产党员纪秀川、张维琛介绍,梁宝森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他一起入党的还有在铭贤中学求学的张庆云(曲周县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地反动当局掀起了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的逆流,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在这种情况下,梁宝森和张庆云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徒步回到广宗,在家乡开展党的活动。是年7月,梁宝森、张庆云回到故乡后,正值直南人民的“大刀会”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他们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西街的张箕南,1927年初在邢台加入了共产党,这时回到广宗,也参与了广宗农民大刀会进攻县城的活动。
1927年9月,中共顺直省委巡视员王子清巡视各县,来到广宗。同梁宝森和张庆云接上关系,经批准,建立了中共广宗县委。梁宝森任书记,负责广宗、曲周、威县一带党的工作。
梁宝森任县委书记后,一方面到各县联络,鼓动大刀会进攻县城,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家乡东贺固村的群众中进行宣传鼓动。他利用说书、唱戏等时机,宣传南方的革命形势和农民运动,传播革命思想,启发农民觉悟。不久,便发展了雇农出身的李志明为共产党员,随后又发展了梁凤龄、梁寒镜、梁化成、梁宝真等4人为共产党员。于1927年冬建立了广宗县的第一个党支部——东贺固支部,由李志明任书记。党支部成立后,又陆续发展了梁德庆、梁福禄、梁儒林加入共产党。
1928年春,梁宝森在曲周县槐桥村介绍了冀汇川(冀良俊)陈河清、陈渭清加入了共产党,并建立了中共曲周县特别支部。
1929年底,在大名七师入党的潘笑圃(威县人)回威县开展革命工作。他带着大名县委给梁宝森的介绍信回到威县。经梁森宝批准,建立了中共威县支部,由潘笑圃为书记。
自从东贺固成立党支部后,梁宝森和支部负责人李志明积极在群众中进行革命宣传,提高了群众对黑暗社会和反动统治的认识,激发群众的革命精神。为了适应群众运动发展的需要,东贺固村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农民协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三四十人。农民协会工作非常活跃。不久,农民协会收缴了在东贺固驻防的民团局和东贺固村地主的枪枝。秋末冬初,农民协会在雇农中开展了增资斗争,推翻了东贺固村的旧村政权,撤掉了土豪劣绅的代表梁寒铭的村长,选举共产党员梁寒镜当村长。这样大大地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
梁宝森在广宗、曲周、威县一带的活动,很快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东贺固村被推翻的旧势力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到广宗县城,告发梁宝森,说梁在东贺固村组织农民协会,搞暴动等。1930年1月,广宗县反动政府派一个班去抓梁宝森。,梁宝森得到消息后迅速转移。梁宝森离开了广宗,到北平去开展党的工作,广宗县南部的党组织即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暂时停止了活动。
党组织在城北的发展与冀南暴动
广宗县南部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北部党组织逐步发展了起来。吉兴古村的赵锦一,从冀县六师毕业后,于1929年下半年到广宗城内高小任教员。1930年春,赵锦一经巨鹿县的共产党员张光弟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32年春,赵锦一任董里完小校长。在此期间,他号召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并且成立了青年读书会,还建立了流动图书馆,他向学生们宣讲《共产党宣言》、《列宁在苏维埃》、《莫斯科印象记》等进步书籍,进行革命思想的传播。
1931年夏,邢台四师学生、共产党员栗曼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生开除。不久,栗到巨鹿县高小任教,在教书期间,他用节假日回家之机,在槐窝一带的群众中传播革命思想,先后发展了吴先文、吴先德、吴西华、吴玉印和威县前马庄的苏卜光加入了共产党。不久,便在槐窝村建立了党支部。负责人先后有吴先文、吴玉印(吴老丁)。
1932年,邢台十二中学的学生、共产党员任永寿也回到家乡,在张尹村先后介绍了张德庆、张登明等人加入了共产党。他还办起了“流动图书馆”,传播马列主义。
1934年11月,中共广宗县委恢复建立,郭森任书记,吴西华任组织部长,吴先文任宣传部长。到年底,全县已建立党支部4个,有党员50多名。
1935年8月,经直南特委批准,中共广宗中心县委成立,郭森任书记,刘栋任组织部长,李同庵任宣传部长。负责广宗、威县、巨鹿、南宫和邱县部分地区党的工作。当时,直南特委领导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游击队分为两支:一支活动在滏阳河以西,由刘子厚负责;一支活动在滏阳河以东,由王光华、郭森负责。王光华兼任队长的第五支队主要活动在广宗,他们发动广大贫苦农民组成“布袋队”开展分粮吃大户的武装斗争。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直南农民暴动,俗称“冀南暴动”。广宗是直南暴动的中心县之一。
1935年11月初,王光华带领红军游击队,掩护“布袋队”分了东董里三户地主家的粮食和衣物。虽然这次行动规模不大,但这在广宗还是第一次,震动不小,使很多地主恐慌不安。接着11月7日,又在广宗和威县交界的核桃园村进行了收枪分粮斗争。
核桃园村黄连房是广宗县城北数一数二的大地主,有土地二三百亩,房子数十间,存粮数万斤。为镇压农民的反抗,他还购买了3支长枪一支短枪,雇佣了拳师家丁保镖护院。分粮吃大户的斗争开展之后,黄连房也有了准备。为了打开广宗、威县一带的斗争局面,党组织决定拔掉黄连房这颗钉子,并决定斗争分两步,先收抢,后分粮。
黄连放家的保镖一个是核桃园的,一个是杜家庄的。首先由两个村的党支部分别对他们进行教育争取,作为游击队的内应。接着,王光华带领游击队,直接冲进了黄家的客厅。黄连房溜之大吉。游击队缴获了1只手枪3只步枪,烧毁了黄连房放高利贷的账本子。这样,一枪未发,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收枪任务。由于收了黄连房的枪,为分粮扫清了道路。时隔6天后的傍晚,党组织发动广宗、威县20多个村庄的贫苦群众,约1200多人,在游击队的保护下,来黄家分粮。分粮斗争从晚饭后,一直到深夜,分掉黄连房粮食5万多斤。
在核桃园分粮斗争的影响下,杜家庄、杨家庄、七斗店、王常相、王家庄、魏村、板台、洗马、李磨、红龙等村也都进行了分粮斗争。在如火如荼的分粮吃大户运动中,党组织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到1935年底,全县党员发展到450人。先后建立党支部55个。同时,还分别以庞村、红庙、槐窝为中心,建立了三个区委。
直南农民暴动不仅轰动了整个直南区,同时也震动了全国。蒋介石急令冀察政务委员会主席宋哲元,限期要他“剿灭赤祸”,1936年2月至4月 ,国民党二十九军伙同地方反动武装,在广宗境内逮捕共产党员、群众积极分子320人,杀害66人,其中共产党员33人。县委书记李同庵被害于广宗城内。遵照上级指示,其他党员都转入地下活动。
直南农民游击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使共产党的影响在这一带深深扎下了根,为以后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初期党组织的恢复与壮大
直南暴动失败后,特委领导人相继转移,“七七”事变后,为了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又纷纷回到冀南,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
1937年9月,直南临时特委书记马国瑞来到董里集,找到村支部书记李警湘,谈了当前的抗日形势,并任命他为广宗县北区区委书记,同时指示他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李警湘以跑乡邮为掩护到附近各村,先后恢复和建立了 董里集、邢家庄、魏家庄、吉兴古等15个村的党支部,恢复和发展了东董里、北董里、冶村、陈湾头、赵湾头、庞村、红庙、七斗店等村党组织,时间不长,这个区党员就发展了217人。
11月3日,马国瑞、冯化宣、程玉琳、李仁德、李仁祥、于庚淼等在广宗城北李家庄李仁祥家召开会议,针对冀南形势,研究了如何发动群众及恢复党员组织关系等问题。当日晚,会议转移到于庚淼家继续进行,又讨论了组织抗日武装问题。第二天拂晓,遭到国民党南宫县高寨警察20多人的袭击。马国瑞、冯化宣、程玉琳、李仁祥逃脱,李仁德、于庚淼被捕遇害。
这次会议后,马国瑞、程玉琳、李仁祥积极在广宗、南宫、威县一带恢复和发展党组织。1938年初,全县党员发展到四五百人。
党组织在恢复发展的同时,积极组建抗日武装。李仁祥等同志,从坟里、井里、地里挖出埋藏起来的武器,建立了抗日联军第一连,活动在威县、广宗、南宫交界一带。在其它地方,建立起抗日游击队或抗日防匪自卫队。抗日游击队分为3个大队。一大队在槐窝组成,由吴西华、杨克修任正副队长。二大队在东董里组成,由刘卫华任队长。三大队在董里集组成,由王含馥任队长。以后又与抗日联军第一连及南宫、威县、巨鹿的抗日队伍合编为“八路军别动队”。别动队设政训处,马国瑞任主任,刘铁之、刘卫华任副主任。
1938年1月,陈再道率领东进纵队到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中共广(宗)威(县)中心县委成立,书记先后由田普航、李林、常中方、乔晓光担任。
在东进纵队的协助和中心县委的领导下,1938年3月,广宗县北区民族抗日战争占地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地委)在董里集小学正式成立。以后搬到件只,6月份进城,建立县战委会,战委会主任先后为肖一舟、王擡风、王含馥,战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战委会进城不久,就成立了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王擡风。
随着战委会和抗日政府的成立,抗日武装也迅速组织起来。经过东进纵队和地方党组织配合工作,收编了东董里刘惠民、七斗店赵济川、司马庄赵玉贵等抗日防匪自卫队及旧政府保安大队部分武装,建立了广宗县抗日游击大队。1938年秋,又把大刀会改编为抗日自卫队。县设抗日自卫队支队部,领导各区、村自卫队。这时,各抗日群众团体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文救会也相继成立。广宗的抗日斗争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38年9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主任杨秀峰由南宫移住广宗城北杜杨庄,使这一带村庄的抗日工作进一步活跃起来。人们称赞“西有太行,东有杜杨”。
这一年,是开辟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大发展的一年。到年底,北区95%以上的村有党支部,中区70%村有党支部,南区20%村有党支部,全县党员发展到700余人。
广宗的党组织在革命的浪潮中诞生,在群众斗争的风雨中锻炼成长。在领导广宗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义革命任务的斗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