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龙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98475920
本馆由[ 老虎 ]创建于2010年08月22日

吉田太郎,从顽固军人到反战勇士

发布时间:2011-03-11 06:55:12      发布人: 老虎

                                                          吉田太郎,从顽固军人到反战勇士

                                                                                                                              作者---武乡八路军纪念馆研究员郝雪廷先生

          吉田太郎,日本人,生于1913年,1937年参军,同年8月来到中国参加了侵华战争。1938年在翼城县被俘,后到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从事反战工作,1939年11月与杉本一夫等人一起成立了华北第一个反战组织"唤醒联盟",1940年就读于抗大第六期,1944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

      在陈斐琴的抗战笔记中,有他翻译的一首日人反战同盟战士的一首诗,表现出了反战思乡的情绪。在原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陈斐琴的抗战笔记中,曾有他翻译的一首日人反战同盟战士的一首诗。陈斐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曾留学日本,精通日语,后来参加了八路军,曾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从事敌工工作,他翻译的这首诗题目是《思乡曲》:

            在故乡,

            那漏的茅屋里:

            等候着,

            毫无希望的春天。

            妻和女,

            是如何的寂寞呀!

            回想起,

            前年离开家门时,

            妻子啊,

            给我那个保命符,

            真可怜,

            她为我祈祷的心!

            这封信,

            是我爱妻写的呀,

            月光下,

            看着不觉泪直流。

            我的心,

            飞到难忘的故乡。  

            你走后,

            小孩每天叫爸爸,

            春天哟,

            虽然又回到人间,

            但是呀,

            母子们的春天呢?

 

      这首诗的作者叫吉田太郎。

      读这首诗,能让我们看到一位日本士兵,夜望星空,在他的幻觉里,看到自己故乡的茅屋,凝视着远方的妻子和尚在怀中的女儿。回忆着自己被征兵,离开家乡时,与妻子含泪告别时的情景,不竟又一次打开妻子写给他的那封不知看了多少回的家书:女儿每天是叫喊着"爸爸",我们在远方等待着你离开那可怕的战场,回到自己的家里来......

      通过这首诗,更使人慨叹,引人沉思。它揭露了战争的发动者是军国主义的残暴统治者,他们把战争的灾难,施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同时也施加在日本普通百姓和士兵身上;反映了有良知的日本士兵是希望过平安温馨的生活的;证明了到别国的土地上、闯入别人的家园去进行侵略战争,是不得民心和军心的。

 

    在"扫荡"时,一群吃西瓜的日本鬼子,被我决死队包围,狡猾的敌人负隅顽抗,最终成了我军的俘虏

 

      吉田太郎于1937年春被强征之后,经过洗脑教育,8月份就上了轮船,也象其他的士兵一样,被送到中国战场上,胸中装着帝国军人的荣誉,佩带着"正义之剑"勇敢地奔向中国华北战场。

      当时吉田太郎被编入第二十师团,1938年3月,敌第一军根据晋南地区东有平汉路、西有同蒲路以及黄河天险的特点,对晋南山区的进攻采用了中央沿同蒲路前推、西翼进行策应的作战方法,共使用4个师团的兵力,以第二十师团担任主攻。第二十师团沿同蒲路及其两侧由太谷、平遥经介休、霍县、临汾、曲沃、运城,攻占至永济、风陵渡。

      吉田太郎就驻扎在曲沃县城。在这里,他们经常不断地出兵"扫荡"曲沃、翼城,这里是通向中条山的官道,也是日军进攻山区的主要通道,他们在城东的交里桥设立哨所,架设吊桥,围上铁丝网,成为鬼子的桥头岗哨。白天放下吊桥,对行人搜身后,方可通过,但必须向鬼子鞠躬行礼。夜里抽走吊桥禁止通行。日军哨所烧饭的燃料就在附近村落拆房抢劫的木料,可见日军残害百姓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次在下裴庄拆房时,见一农妇牵头黄牛去饮水,竟狞笑道:"牛肉大大的好!"便要夺走那头黄牛。老妇不肯,鬼子便抽出军刀剁了她的双手。

      日军在这一带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造成极大威胁,百姓们真是深恶痛绝。他们组织夏季"扫荡",8月6日,来到翼城县南唐乡,远路行军以及游击队的打击,他们又饥又渴,7个日本鬼子来到了符册村南门外小庙前,见到一片西瓜地,于是就不顾一切地跑去地里摘了好多西瓜,然后来到小庙前靠着荫凉吃西瓜,那狼吞虎咽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们是何等饥渴难奈了。

      不过一向十分嚣张的日本鬼子,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行踪被村里的民兵发现了。这位民兵看到鬼子正在吃西瓜,他就立即跑到南边的东下坪村去找决死队,当时,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八总队一大队三分队队长张裕龙正奉命带领20余名战士在该村催运军粮。张队长听到这个消息,7个鬼子孤立无援,我们去打他个措手不及。于是,在符册村那位民兵的带领下,迅速赶到符册村东口的山坡上,经过观察地形,张队长立即果断地作出了命令,将24名战士分为两个班,并命令一个班由村东进村,绕到庙北进行突袭。张裕龙自己则带领另一个班来到小庙东南,准备两面夹击吃西瓜的鬼子。

      就在他们秘密象敌人靠近的时候,可是发生了突然情况,这时一个鬼子突然扔掉西瓜,拿起枪向村里射击。张裕龙心想,"是不是发现了我们绕进村里的那个班?"不行,不能让敌人占了主动。张队长立即传令,向敌人开火,密集的子弹便朝小庙跟的鬼子射过去。

      原来那鬼子是滑头,经常要在突然间来一个火力侦察,看附近有没有土八路,可是没想到一打枪,真的遭到了袭击,鬼子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掉头就向西逃跑。

      张裕龙看到敌人逃跑,也上带兵向西追赶,鬼子边跑边进行还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村里的那个班听到枪声,迅速从符册村西面冲出来,向敌人投掷手榴弹,炸得敌人乱了阵脚,转头继续向西逃窜。

      张队长正要带战士们追赶,这是小鬼子耍了花招,他们也来了个分兵,7个鬼子突然分成两路,4个爬上了坡,3个顺沟而跑。决死队的战士们也只能分头去追击。当张裕龙带几个人顺沟追击,突然3个鬼子不见了,他们立即搜寻,原来躲在一块玉米地,双方对视,鬼子举起枪准备射击,幸亏张裕龙手里一直握一颗已经将拉环戴在小指上的手榴弹,他随手摔出去,烟雾中,3个鬼子已经被炸死,缴获了三支三八式步枪。他们又寻找到已经追赶敌人到了羊舌村附近,这时一名战士向张裕龙报告,两名鬼子已经击毙,缴获步枪两支,另外两个鬼子负伤钻进窑洞内继续顽抗。

      我军喊话发动政治攻势,可这俩鬼子死活不缴枪,并不断向洞外打冷枪。他们决定用烟熏,于是找来麦秸点燃了推进了窑洞内。等了好久里面没有声音了。决死队战士冲了进去,里面的鬼子已经死了一个,另一个也被熏得不省人事了。

 

      顽固的吉田太郎,在八路军俦俘虏的政策感化下,终于有了转变,用他的文章来说,就是"武士道精神垮了"

 

      这样,决死队就抓到了一个日本俘虏,这个俘虏就是吉田太郎。

      村里跑来的几个老乡恨透了他们,都想把这个鬼子一起干掉,张裕龙见他还有气,一边解释上级的政策,一边让人找来冷水往他头上泼,过了好长时间总算醒了过来。这时,张队长根据他们制定的俘虏政策,用他没有学好的日语说:"八路军、决然死队不杀俘虏,优待俘虏"。

      可是吉田太郎并不认可。他的心里只想着"圣战",他是帝国的军人,是刚敢的勇士,他宁死不做俘虏。他听懂了张裕龙的话,但他确瞪着眼,盯着周围的每一个人,然后,叽哩哇啦说了一通日本话,张裕龙就学了几句简单的劝俘虏的话,他说的什么谁也听不懂。吉田原来以为他懂日语,就用日语讲他是为了帝国的圣战,要维护帝国军人的尊严,他不做俘虏,让他们将他杀掉。这时,他见大家都没听懂,便怪声怪调地喊叫"我的死啦,死啦",并在自己的脖子上做着手势比划,要求把他杀掉。

      这时,有位战士见他这样顽固,冲过去就要用刺刀往死捅他,张裕龙立刻拦住了他,并说,咱们必须遵照纪律,不杀俘虏,用政治宣传来感化他们,瓦解敌军。吉田太郎负了重伤,又被烟熏中毒,不能行动,张裕龙让战士们找来了一块门板,准备把他抬回去送到总部处理。可吉田太郎死也不肯走,他故意从门板上滚了下来。这样连续几次,又有个战士说,这样不识好歹的东西,干脆杀了他算了,费这劲干什么。张裕龙批评了那位战士的思想,然后命令战士解下绑腿,把吉田太郎捆在门板上,把他抬到翼城县南常村决死三纵队八总队驻地。

      为了更好地给这位日本俘虏治疗,决死三纵队决定送他到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医院。这样就将他送到了潞城中村。很快为他治好了伤,还送他到野战政治部组织的学习班去学习。一开始,他仍然坚持要以死来向天皇证明自己的忠诚。可是八路军始终是以人道主义去教育他,渐渐他发现八路军并非他在自己部队中听到的那样残暴,特别是八路军让他给家里通信,他收到了妻子的来信,妻子在信中表达了对他的思念和刚刚学会叫爸爸的女儿每天喊着"爸爸",此时,他才感觉到,原来在军队里灌输的"武士道精神",不过是让他们为法西斯卖命的骗人幌子。

      吉田太郎在一篇《武士道精神垮了》的文章中写道:"8月6日我在战斗中负重伤被俘。当时我真顽固,认准了只有封建的武士道精神才是帝国军人的灵魂。然而,由于周围同志热情的国际主义援助,我这个顽固分子也不再墨守陈规了。他们帮助我树立了新的人生观,使我沿着中国同志指出的真理道路前进。"

      从此,吉田太郎悔过自新,很快站到了反法西斯的一面。

 

      从抗大到工农学校,他成为反战的勇士,离开中国的时候,他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永远站在一起

 

    从此,吉田太郎参加了野战政治部敌工部的工作。他开始把自己的转变和八路军的俘虏政策写成文字,送过周围的敌人炮楼里,用他感受来感化更多的日本士兵。为了团结更多的日本士兵来参加反战,他与杉本一夫等人,于1939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在武乡县王家峪召开"唤醒联盟"(后改为觉醒联盟)成立大会,组建起了华北战场上第一个由日本人自发成立的反战组织。

    根据他的要求,"唤醒联盟"成立不久,他就回到决死三纵队八总队去,做对敌军瓦解工作。整日工作不辞劳苦,生活上也要求和战士吃一锅饭,不接受任何的优待条件。他常常在战斗中,给被包围住的日本人宣传八路军俘虏政策,并不断在《新华日报》发表对日军宣传教育的文章。

    1939年12月,在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中,决死三纵队内部也发生了叛乱,第八总队在沁水县苗沟村召开会议,反动军官副总队长袁士琏指挥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包围了会场。院里院外,布满岗哨,出鞘的刺刀、拉线的手榴弹,堵住了会场的门窗。反动军官总队长孙瑞琨,手拿子弹上了膛的手枪,宣读了阎锡山所谓"韩钧叛变"的电令后,并说:"我是奉阎司令长官的命令清查‘叛军'(诬蔑决死队)的。"他们名为"召开军政干部会议",实为发动了反动军事叛变。紧接着,孙瑞琨、袁士琏放走了一部分实于阎锡山的军事干部,把其余60多位政工人员和进步军官,用绳索一一捆绑起来,武装押解到晋城县监狱,在被关押中,杀害了全部党员和部分正工干部,后被押送到阳城县岩山村阎军第八集团军孙楚总司令部。

    吉田太郎也被孙瑞琨、袁士琏等人胁迫到阎锡山部队中。开始他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过了不久他就发现,阎锡山部队不仅不打日本人,反而专找跟日军打仗的八路军和决死队作对,特别是军队内部纪律痪散。孙楚部的领导知道他是日本人,就没关他的禁闭,而利诱他到阎锡山的部下去干事。吉田一下子就拒绝了。这下对方大为恼火,便也将他囚禁起来,当时,正是数九寒天,冰雪在地,而囚房里既不生火,又无被褥,不给水喝,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少量半生不熟的玉米糁糁,真是饥寒交迫,干渴难耐。即使是成为他们的俘虏,那里能比的上八路军的态度?他几次设想逃跑,他要返回八路军中,可是一直没有机会。4月下旬,日军"扫荡"岩山,孙楚率部撤离阳城县岩山村,把关押在岩山村的所有决死三纵队和一些地方上的被捕人员统统捆绑起来,押到靠近豫北的阳城县析成山下西蟒圪台,途中,吉田太郎与其它两名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乘押解人员不注意跑进了树林中隐藏起来,最后克服重重困难,跑回到武乡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工部。

    吉田太郎回到武乡后,在武乡蟠龙镇的抗大总校刚刚开学,根据他的表现,八路军总部决定保送他上抗大学习。在抗大他一边学习汉语,一边学习政治、哲学等,成为优秀学员。毕业后继续从事敌工工作和觉醒联盟的领导工作。就这样,他在太行山上战斗4年多时间,1944年,吉田先生赴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习。这年冬天,工农学校学员自编自演反战剧《岛田上等兵》,剧本大意是,日本士兵岛田向他们的上司--中队长提出了正当的要求,可是并没有得到答应。于是,岛田和士兵们打死了中队长,投靠了八路军......吉田太郎扮演了主角岛田,根据他的生活经历,着力刻画了下级士兵在日军等级制度统治下,怎样遭受残酷的压迫并进行反抗的故事。这个话剧首演,毛泽东主席就亲自前往观看,并非常赞赏,使得原计划公演三天的话剧一直公演了一个多月。

    抗战胜利后,吉田太郎回到日本和家人团聚,临别的延安的八路军首长专门请他吃了一顿饺子,他永远记着这顿饺子。并告诉同志们:"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永远站在一起,我要把中国饺子的制作方法带到日本去"。据说,吉田太郎回到日本后,开了饺子馆,专卖"中国饺子"。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我痛恨侵略战争尤其日本侵华战争,如果战火烧到我的家乡我会义不容辞的拿起武器、我相信在华日人反战同盟也会这么想【如果战火你们的家乡】我相信你们也会义不容辞的拿起武器!


    写信时间:2011/10/21 0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