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易彬传》序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2015年,孙易彬同志老家的乡亲们组织修复他的故居,编辑出版他的纪念文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
在这70年里,我们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崛起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一漫漫征程,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滴汗水,不懈探索,百折不扰,以血与火的艰苦努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业。
伟大孕育于平凡,简朴锻造出辉煌。千千万万平凡而简朴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汇聚成中华民族御侮复兴的长江黄河。孙易彬同志就是其中光辉闪烁的一分子。作为后来人,应该熟知这一段壮怀激烈、朴素凄美的历史,并有责任以敬畏之心、虔诚之态、报国之志表达对他们的崇仰。
阅读着离别了20多年老战友的生平事迹,审视着这些似乎还带着硝烟味的文稿,回忆着激昂峥嵘的革命岁月,一次次引领我们走进那片历史的天空:稻麦飘香土地上、蜿蜒乡间小道间、石坯瓦顶闽南侨商的大厝里、蕉风椰雨的菲岛都市中成长起来的孙易彬,在中华民族危难当头,舍家弃业,毅然回国参加抗战,七位留在菲岛的亲人被日寇无情报复,惨遭杀害……当年的戎马生涯、紧张的战地历程、胜利的欢欣泪水,还有失去亲人的激愤悲痛,仿佛从历史的无字档案中涌到我的眼前……
充斥着惊涛骇浪的呐喊声、机qiang炮声的战争年代,作为战士的孙易彬义无反顾,外御倭侮、内败民敌、攻城略地,以血肉之躯筑建钢铁长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和平岁月,作为建设者的孙易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着,即使面对不公正的环境和待遇,也始终保持一颗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个人的荣辱际遇,始终摆在最后一位,展现着一位老革命家脚踏实地又勤谨奋发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又从容不迫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又顾全大局的高贵政治品质!
滔滔洛江水,淘尽了千古fengliu人物;茫茫崧洋山,留下了几多英雄故事。易彬同志的革命事迹,不仅口耳相传在他的故乡,也深深地镶嵌在我的心中。在告别了血雨腥风,走出了困惑迷茫的昨天,人们往往容易低估革命的残酷、探索的艰辛,容易忽视昂然挺首的英勇、改天换地的崎岖,唯有常常感受历史呼吸,我们才会理解并认识到自己现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我想,今天我们怀念易彬同志,整理出版关于他的文章,正是为了褒扬先贤、激励后来者,把易彬同志以及类似的无数仁人志士曾经的光荣,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发扬、光大,化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养料。
是为序。
向守志
2016年8月
向守志(1917.11— ),孙易彬战友,四川宣汉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曾任红九军第76团副排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10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第9纵队26旅旅长,15军4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4师师长、15军参谋长、15军军长、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首任、第4任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