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大伯还有三个姑姑都是出生在战乱年代贫困的山区,世世代代的农民,父辈幼年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靠着集体的帮助和乡亲的照顾,在饥饿中幸运的生存下来,童年的父亲对知识非常渴望,一心想走进学堂,要学习知识,要改变我们家族世代命运的历史,要走出大山。
父亲说:那时我们家虽然贫苦,一家七口人(爷爷、奶奶、父亲有一兄、两姐、一妹、)非常和睦,从来没有人争吵。父亲是姊妹五人中唯一走进学堂的人,那时村里还没有学校,每天徒步走七八公里才能到校,父亲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是全家人的劳动换来他学习知识的机会,所以一定努力学习,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父亲十六岁时高小毕业。那时的父亲年青有为,容表堂堂,口才出众,胸怀坦荡,在大集体中未任何人发生矛盾,当时父亲在村里算是知识分子,推荐到村委会任民兵连长,从此父亲的政治生涯就在党的最基层一步步奋力前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姑、二姑、先后结婚出嫁,一九六五年我大伯结婚,六六年八月初八我爷爷不幸病逝,那时的父亲还没成家,还有三姑也在家。爷爷病逝前把父亲和伯父叫到身边,爷爷对父亲说:我不在了,你们弟兄两个要心连心,不要分开,要照顾好母亲和姐姐妹妹不要受欺负,有事和你哥哥商量着办,你识字有知识,以后在外挣到钱给你哥哥分点,你哥哥在家负责种地,兄弟两个要相处好点,别让人笑话。父亲和伯父都流着泪一一答应着爷爷的遗愿,就这样爷爷在父亲的怀里离去了。留下奶奶和子女们支撑着家庭,日夜操劳,维持家的生活,日子过得特别苦。
父亲牢记我爷爷的重托,化悲痛为力量,在村里努力认真工作、始终低调敬业、吃苦耐劳、心地善良,思想开放,为人淳朴,父亲也很有才华,能说会写,父亲从不打骂人,总是以理服人,每每讲的道理让人信服口服。由于父亲工作出色得到大家的好评,六八年经人介绍父亲和妈妈结婚成家了。我妈妈出身贫困可怜、,幼年时妈妈的父母双亡,妈妈是和她姑在一起生活的,家没文化,不识字,但父亲来没嫌弃过,只要出差就带上妈妈,共同生活了四五十年,父亲和妈妈两人相濡以沫,恩爱有加,形影不离,从未吵过架,他们用普通的爱诠释了人间真正的爱情。
当时父亲正在村委会忙碌的时候巧遇下乡视察的公社书记看到后和父亲聊了几句,谈了几问题,父亲的回答让党委书记很满意,夸父亲是好青年很能干,有前途。时隔几日父亲接到通知让去公社上班,毫无思想准备的父亲高兴地流泪满面,奶奶也哭了,说孩子有出息了,好好干。这是父亲的人生的转折点。父亲是我们村第一个走出去上班的人,家人和乡亲们也都期望着山沟里能出个国家干部,父亲带着家人和乡亲们的期望踏上革命工作的道路上。由于工作繁忙,那时父亲一星期徒步走着回家一天,只要到家先问候我奶奶得身体,就下地帮伯父干活,就这样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伯父在家辛苦劳作,都已结婚的兄弟两人和谐相处不分家,住着一个院,吃着一锅饭,财产不分你我他,父亲的工资每月25元钱,回来就交给奶奶,我妈妈和大妈两人亲如姐妹,做家务活是轮流一人一星期,互相帮忙,从没争吵过,兄弟两陪伴着老母亲共同生活一生。
我伯父一生命运是很惨苦的,伯父是文盲,没有工作,一生劳累,农活不忙时,天天放羊,伯父和大妈一生无子无女,那时家庭贫困,医疗技术也不先进,不孕就无法治愈,到了能治愈的时候了,大妈过生育年龄了,无奈伯父抱养了一女一子,这也许就是命运吧!随着哥、姐、还有我的降临人间伯父对我姊妹三人如同父爱一样呵护我们,父亲为了不让我伯父感到痛苦失落就让我们三个问我伯母也叫妈,(在我老家那时父亲的称呼叫“达”,有的叫“伯”)。在我记忆中无论去哪里我都是在伯父的肩上,在家我最小,所以都宠我,一九八二年,已是七十多岁高龄奶奶抱着不到一岁的我,姐姐也争着让奶奶抱,一不小心奶奶摔倒了,大腿粉碎性骨折,终身瘫痪在床,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我奶奶瘫痪在床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啊!我们全家人二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奶奶,奶奶去世时九十六岁高龄,这归功于我妈妈和大妈对奶奶的精心伺候,我伯父和父亲的孝道。儿时的我从记事起父亲就是国家干部,在我们乡任副乡长,只知道他工作忙,很少和父亲在一起,那是家庭状况已经脱贫,都在老家生活全家十几口人,每天欢乐笑语,生活幸福美满。我们的大家庭很和睦,别人也很羡慕。
父亲一生大爱无私、孝感动天,为子女和亲属们奉献终身。
父亲出生于贫寒农村,年少未成家时,爷爷就去世了,姊妹五人与奶奶相依为命,饱受人间冷暖、每日仅靠斋汤清水度日,苦不堪言!父亲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他能磨练人的意志,它可使人穷则思变,催人奋发图强”。父亲学历不高,但天资聪颖,学业精进,为同龄人中之翘楚。父亲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追随共产党,对党忠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先后任乡经联社主任,副乡长,乡常务副乡长,乡副书记,调到##乡乡长,党委书记兼乡长。九一年父亲被组织安排到新成立的市矿管局任局长兼党组书记,后矿管局改为地矿局任局长兼书记,父亲在任局长的十年中,年年都是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先后获得有地方到中央颁发荣誉和奖章,200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表彰。父亲所在的单位九九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父亲获得河南省行政管理先进个人。父亲走上领导的岗位后,始终都是团结领导班子,顾全大局,爱岗敬业,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始终铭记自己出身贫困山区的农民,始终要保持山里人的质朴本色,始终铭记是在党的培养下走上领导岗位的。到2002年父亲退休时,时任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用毛笔写下了“高风亮节和锐意进取”赠与父亲。父亲在外工作近四十年,无论工作多繁忙,每一星期都要回老家看望奶奶和伯父,四十年如一日,父亲常说;爷爷去世得早,家中的长兄如家父,父亲对伯父的尊敬和关心真的亲如父子。随着子女们的成长和父亲工作的调动,一九九零年我们终于在市区安了家,从此父亲和伯父共同拥有两个家“城乡两个家,不分你我他,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农忙时我们都回乡里那个家,帮伯父收庄稼,闲余时伯父、大妈和奶奶就来城里的家居住。不过奶奶和伯父们都不喜欢在城里这个家长住,在这里没有在老家热闹,这里没人串门聊天。其实我父亲是真正的大孝子。奶奶瘫痪在床20年,父亲因为工作不能天天和奶奶在一起,只要父亲每星期到老家,就忙着给奶奶端吃喝,倒便盆、洗脚剪指甲,父亲让奶奶坚持吃了20年的早饭都是一杯奶粉,三个鸡蛋。晚年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奶奶除了行动不便外,奶奶眼不花,耳不聋,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爱干净,很精神也很慈祥的的老太太,奶奶一生就一个爱好,看戏、豫剧,特别是马金凤的戏,每当剧院有戏就必定有我父亲背着瘫痪的奶奶到剧院看戏,热爱戏曲的人都知道我父亲是孝子。九几年父亲在电视上看到行动不便的人坐着轮椅可以出入商场和公园时,父亲到处问轮椅那里卖的,当时河南还没有经销商,父亲最后托朋友在外地买了一辆轮椅,晚年的奶奶不再躺在床上孤单了,父亲经常推着出入商场,逛公园,去洛阳看牡丹,去开封看菊展。父亲当时是我们山区农村老家“最大官”至今也没有人超越父亲的级别。可是他亲如家父的哥哥在农村务农,放羊,因为伯父不识字,正直的父亲宁可自己帮伯父种地就不违反原则给伯父找个工作,这就是任劳任怨,不以权谋私,正直的父亲。我的父亲身为局长的背着瘫痪的老母亲去看戏,伺候病床上的母亲二十多年,端吃喝,洗脚、倒便盆。身为局长每星期天就回老家下田间帮助兄长种庄稼,做农活,身为局长和在老家务农的哥哥共同生活一生,直到我父亲去世也没吵过架更没有分过家。父亲,前几年在市区又给伯父安置了一套住房,可伯父不习惯城市的生活。经常居住老家。
父亲的一生,是一路坎坷,勤劳奔波的一生,是从小受到困苦生活的磨难而勇于奋进、不甘人后的一生。父亲使我们原本清贫如洗的家庭到如今的蒸蒸日上、逐步兴旺、儿孙满堂,人人羡慕的团结和睦的幸福大家庭。这一切,倾尽了父亲一生的心血与汗水。
父亲一生清正廉洁,作风正派。父亲一生没进过歌厅,没洗过桑拿,更没有进过高级娱乐场所,父亲是做人的典范,父亲为国家尽职尽责,为家庭尽心尽力,为老人尽忠尽孝,为妻儿倾其所有。父亲品质高尚,德高望重,父亲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荣耀的一生,值得赞扬的一生,在我们子女心中,父亲是做人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父亲为子女和晚辈们及亲属们操劳了一生,我三个姑姑家有五个孩子,伯父家两个孩子,加上我们姊妹三个总共十个孩子的学业、工作、婚事都是父亲一人操办的。爷爷去世前交代给父亲的遗愿,父亲都一个个的完成兑现了,如今我的表哥表姐们都在市区立业安家了。现在父亲的家是子孙满堂,儿孝媳贤,生活过的幸福美满。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有利条件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父亲,是我父亲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是父亲的成就改变了我们整个家族的命运。
我伯父今年七十三岁身体依然健壮,前几天是我爷爷的祭日,往年都是在父亲的带领下去祭奠爷爷,今年父亲不在了,我从未见过我爷爷的摸样,爷爷也不认得我,但我还是要替父祭父,也算替父亲尽孝吧!爷爷是六六年去世至今,父亲祭奠了爷爷46年。父亲,如果您还健在该多好呀!天涯海角有尽头,唯有思念无止境!
父亲,我亲爱的爸爸,今天是中秋节,晚上我陪您赏月!祝您在天堂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