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胡适与徽州生活记忆
——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马勇虎
晚年胡适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相继出版了《胡适口述自传》等著作。晚年胡适对家乡徽州有很多的口述回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记录了胡适晚年对徽州生活的记忆,这些回忆资料具有极高的社会生活史价值,是研究晚清至民国初年徽州社会的重要史料,迄今尚未为学界重视和利用。
一、胡颂平与《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新星出版社,2006 年 10 月出版,作者为胡颂平。胡颂平(1904—1988 年),1904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虹桥镇杏庄(现黎明村)。1922 年,胡颂平考入省立第十师范学校,1926 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1928 年转入上海中国公学继续读书。当时胡适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胡颂平就读该校的政治经济系,选过胡适在暑期班开的“中国最近三百年来的几个思想家”,又旁听过胡适在大礼堂上主讲的“文化史”,除了听胡适讲课外,他还曾到胡适家里去请教、谈话。1946 年 7 月,胡适由美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每次到“南京教育部”办事,胡颂平总是抽空拜谒,并代为办理一些琐事,从此建立了密切的关系①。1958 年,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胡颂平任胡适的秘书和助手,直到胡适逝世为止,历时近 4 年。在胡适的最后 4年里,胡颂平每晚下班回家,想想白天胡适先生的言谈,极感兴趣。他想,若不设法保存,将会随同时光流逝,岂不可惜。有了这么一个意念,踌躇了好几个月。有一天,他忽然想起 1930 年马相伯先生 90 岁生日时,胡适先生曾对新闻记者说:“马相伯先生是我们的‘国之瑰宝’,他的一言一行,应该有一个人在他的身旁,随时把它记录下来。”他从这段话里豁然有悟,于是下了决心,就在 1958 年 12月开始,记录下胡适的言行。这样秘密记录大约一年后,事情被胡适发现。一开始胡适很紧张,不知胡颂平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在得知原委后,胡适很豁达地说:“你还是当我不知道的记下去,不要给我看。将来我死了之后,你的记录有用的。②”胡颂平用的是袖珍日记本,经常放在衣袋里,白天难得有空,总要到夜里回家默记。一年下来,渐渐地记了六七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就是在这些日记的基础上完成的。1988 年 8 月 14 日,胡颂平因心脏衰竭而长眠③。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主要记述胡适晚年的言谈,起于 1958 年 12 月 5日,止于 1962 年 2 月 24 日胡适病逝当天。内容涉及胡适逝世前的言行以及他晚年的治学态度、人生信仰、生活准则、创作和去世的经过等。内容诚如封底所言:“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台湾学者毛子水在为此书作序时,将其比拟为德国爱克尔曼所写的《歌德谈话录》,因为“一、中国的胡适和德国的歌德,才性虽不完全相同,但各人对于国家文化的影响则极相似。二、这两个谈话录所记的都是他们两人晚年的谈话。三、颂平对于胡先生,和爱克尔曼对于歌德,非特身份关系很相同,即相互的信任亦相同”,认为这一本谈话录“可以使许多尊敬胡先生的人得多知道胡先生晚年的言论”,“可以看出胡先生老年时的智慧”。①
二、《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所见徽州社会生活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记录胡适关于徽州,尤其是家乡绩溪的回忆与谈话,内容涉及徽州的语言、习俗、宗族、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1.语言与徽州称谓。
徽州话是我的第一语言。②
先生说:“在徽州,‘廉’、‘年’两个字是同一个声音的;‘老’、‘脑’两字也同一声音,这是L、N不分的缘故。”③
先生说:“徽州的‘娘’、‘凉’两字同音的”。“从安徽以西,江西、湖北,一直到四川,差不多N、L都不分”。④
(先生)于是翻一个身向右边睡了。说“我们徽州话是说‘翻脊’的”,先生说:“大概徽州和浙东同一个语言系统,浙江的水源是从徽州来的关系。”⑤
胡颂平做好《四十自述》的勘误表。先生看见“立大嫚”的“嫚”字,说:“绩溪的妇女是跟孩子称呼他人的。譬如父亲哥哥的太太,我的母亲跟孩子的口气喊他伯母。伯母两个字念得快时便念成‘嫚’字;父亲弟弟的太太叫作‘婶’。……先生说:“这个‘嫚’字应该做个注解。”⑥
胡适虽然在上面谈的是徽州的方言,指出了徽州方言的特点,但是却说明了方言背后的社会生活与徽州家庭的内部结构。
今晚先生又谈起“朝奉”两个字。说:“从前出门远行,送行的人要早上请他吃饭,吃饭之后,大家送他出村。到了桥头,远行的人向送行的道谢作揖后,就上轿了。大家都说:‘徽州朝奉,自己保重。’……朝奉是九品官,可以出钱去捐的。有了这个身份,设使出了事,可以不打屁股的。徽州叫当店的掌柜也叫朝奉的。①
先生谈起徽州人称祖父叫“朝”。“朝”是“朝奉”,最起码的官。称祖母叫“务”,“务”是“孺人”两字念快以后的合音。媳妇称公公也称“朝奉”。又说徽州人的平上去入四声可以分作六声: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去声也分为上去下去二声,谈一些音韵学上的问题。②
“徽州朝奉”之称闻名遐迩,清人赵吉士、俞正燮、翟灏等人对于“朝奉”二字均作过阐释,但基本上是相互因袭。③而胡适的上述解释则更多的是从徽州语言、基层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贴近生活用语的使用环境,更有说服力。
2.家族。
今晚,先生交给胡颂平一本《纯夫年谱》,说:“这是我父亲自编的年谱。这是钞本,原稿留在北平。你拿去看看,非常有趣的”。……第二天颂平还给先生时,说已读了一遍,非常感动。先生说:“我父亲是个怪人,不过文章写得很好。” ④
先生的族人胡汉文告诉胡颂平说:绩溪上庄姓胡的有两千户。他们的一支分作六房。先生是大房,胡文郁是二房,他是六房。胡钟吾就远些。⑤
先生又谈起明朝最后平定倭寇的两员大将,一位叫胡宗宪,绩溪人,和先生是同姓不同宗的。⑥
先生又谈起他的老家来。说:“我的父亲五个兄弟是五房,加上伯父的两房,共有七房人住在一块。”⑦
关于胡适父亲胡传的资料,唐德刚先生已有研究⑧,甚至对上庄胡姓规模也有考证。胡适的回忆中主要反映了上庄胡姓家族的分支情况,以及胡氏家族的源流情况,指出了上庄胡氏与龙川胡氏的区别。
先生说:“盐商都是徽州人。最奇怪的‘程’‘汪’两姓都是徽州迁出去的。我从前曾问汪精卫,他说他的祖先是徽州人,迁到浙江萧山后,学幕。学幕之后到了广东,就留在广州定居了。汪精卫就是汪辉祖那里的人。先生又说:“姓程的也都是徽州人。宋朝的程颢、程颐——这两位大程小程都是河南人,但朱熹替二程先生的祖先作的墓志铭,也说是徽州迁去的。不过这件事,我没有仔细考过。”①
胡适由汪精卫祖先说到程颢、程颐的徽州渊源,是徽州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个案资料,其中也透视出胡适先生的科学精神,没有考证的内容,存而不论。
3.民俗
先生说:“绩溪的‘太子会’之外,六月、七月也有一个赛会,叫作‘大王会’、‘小王会’的,相传是南霁云和许远的故事。南霁云和许远帮同张巡守睢阳很久,睢阳在河南省;北方暂时稳定下来,江淮得以无恙,因此我们徽州也为他们举行迎神赛会。这时还作戏。远道的亲戚,要早几天预备一些礼物像水果一类的东西,用花布包好送去请亲戚来看戏。邻近的,也要请他们吃了饭看了戏才走的。这是我童年时代的社会背
景。”②
胡适关于绩溪的“太子会”的回忆资料非常珍贵,结合他在《胡适口述自传》中关于“太子会”活动细节的描述,为我们研究绩溪民间赛会与民众社交活动提供了可能。
4.经商
晚饭时,先生谈起“徽州的两句土话”:‘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从前出门的网篮,网坏了,绳断了,轿杆断了,扁担断了,都得用绳。必要时还可以用绳上吊。“还有一句成语:‘一世夫妻三年半’。这是对 14 岁的孩子出门当学徒算起,3 年出师,17 岁了。出师之后,开始有了有限的薪水。到了 21 岁,家里才给他结婚,有 3 个月到 3 个半月的时间在家里可以拿薪水的。从此又做 3 年,才有 3 个月的假期。一世 30 年,只有 36 个月在家的。所以叫做‘一世夫妻三年半’;说来是不人道的。”①
“一世夫妻三年半”等民间俗语在徽州社会生活中比较多,俗语背后反映的是徽州人生活的艰难,也反映出徽州商人成长的过程。
5.艰苦的山村生活
“徽州是山地,很少鱼虾的。家里有喜事,要一二年去买鱼种来放在池塘养大备用的。”②
在太平天国之后,徽州又不是产米的地方,一大锅饭让男人吃了之后,再加水煮成稀饭给女人吃的。③
先生说:“绩溪是小地方,家家户户都是自己操作”。我的太太是山的那边,有田地,家里有佣人。我的未婚太太每年都要到绩溪来住几个月,像是童养媳。有一位姓曹的,乃是我家和江家两家的亲戚。这天他到绩溪来,住在我家里。第二天早上起得很早,看见有人在天井里扫地。姓曹的仔细一看,原来就是我的未婚太太,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要自己扫地。她经这位亲戚一问,掉下眼泪来了。说:‘这里全家大小都做事,我怎么好意思不做事?’但请这位亲戚回去时切莫提起”④。
晚饭时,先生谈起“徽州一般人家很少雇用长工的。像我家的菜园,需要雇人工作时,母亲到邻居去通知一声,第二天就有两三个人一大早就来了;都是房族里的年轻人。早上要备饭,中午带去吃。晚上工作完了回来,作工的坐上座,自家的男人作陪。菜,一定要有肉,还要家中自备的烧酒。工钱都包好,他们吃了饭,拿工钱走了。只有大姐家里雇长工,我在《四十自述》已经提到的。长工在家里跟小孩一样的称呼别人,家中待他称客;当作家中人一样的看待。”⑤
胡适关于徽州乡村生活的回忆十分鲜活,山区物质的匮乏、生活条件的恶劣,以及政局动荡对乡村生活的影响描绘的十分具体。尤其是关于山区小农的生产与雇佣情况的回忆,是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徽州经济的重要资料。
胡适说过:“我将来写自传时,要一大章写徽州的社会情形。①”这自然是做为学者的胡适严谨与愿望,因为他毕竟是由徽州乡村走出来的学者,他的思想和人生的感悟总是有徽州生活的影子。虽然他的愿望“写徽州的社会情形”没有实现,仅仅在口述自传的著作中反映出来。但他的回忆一方面表达出对家乡徽州的深深眷恋,浓厚的家乡情谊,而在另一方面,这些口述回忆又成为研究徽州乡村生活的重要资料,这就十分的珍贵,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