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仙逝十周年纪念会发言录音记录之三哥
二00三年正月初七纪念
2013年3月1-3日整理录入电脑
怀念母亲座谈会确实很好,咱娘这一生有很多优秀品质,确实需要咱们学习。不过咱确实是继承了咱娘优秀品质了,咱娘待人接物的品德,咱现在之所以社会上对咱的印象比较好,就是继承了咱娘的待人接物的品质。咱娘确实辛劳一辈子。咱娘确实比较坚强,无论在徐州那最困难的日子,还是下乡。她又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而且是上山东的农村,对此更不熟悉。那时候见咱娘成天掉眼泪。那时候,山东适应能力强。我觉得咱娘她比较幸福的时候是她的青年时期,再就是结婚以后、咱爷爷去世以前这一阶段。也就是说结婚四、五年,有大哥、二哥,那时候在咱爷爷的呵护下,那时候咱家里头还比较稳定呢,因为咱爷爷在世,咱外奶奶家经济情况很好,咱娘一直在那经济情况下长大的。咱那时候,咱家也算经济情况很好。他俩为啥结合?因为咱外爷爷也是生意人,爷爷也是生意人,只不过爷爷是从浙江到徐州,他出于生意人之间的交往,咱爸与娘结合。因为咱爸爸确实太年轻了,还不到16周岁,咱娘那时18周岁。结婚以后吧,可以说从小到结婚这几年,对她来说是一个比较幸福的时期。咱娘经常对我说,咱爷爷怎么对她好,不让她干这个,不让她干那个的。这不,那时候,反正,咱外爷爷他是一个很吃苦耐劳的(轴古?)长者,一辈子不抽烟喝酒,所以咱娘那时候生活环境是比较好的。咱爷爷去世,那时咱爸年轻,当然也是社会动荡,家里经济一霎就一塌糊涂。你看,咱娘是到处抓钱,到处还债。那时家里东西可以说,咱娘也经常对我说,家里东西什么都没有了,都叫人,那时国民党兵把家里存的首饰啥的都搜走了,到时候去赎没了。就在那种情况下,咱娘还是比较坚强。那时咱爸一解放他就到了山东。那时咱娘领着,那时就有了瑞林了吧,领着咱姊妹六个,大哥那时候跟咱奶奶多一点。那是候咱娘你看,代课什么的,也是东家借、西家磨,二姨、三姨亏着工作。经常的什么,我想着一次在丁字巷的小屋,咱娘也是说那样的急话,待会去跳井去。其实吧她也就是出去上人家邻居家去送值日牌。我当时很害怕,我一吆喝咱二哥:咱娘跳井去了,赶紧起来!这也说明那时候的命啊。咱爸工资又少,他自己也花,奶奶和咱姑也要用。你看从那又到山东,在曲阜这一阶段吧,咱确实公平地说,在曲阜这一阶段也是咱娘比较开心的日子。别管怎样,那时咱奶奶、咱姑,所有的孩子们,咱爸爸都在一起。不过那时候真是,确实就是时间太短了啊,到秋天就上张店来了。上张店来,这不一到张店,那时候孩子多也是比较困难。那时候没有桶啊,都是用大盆上水管子去端水。我想那时我还是主要力量似的,用一大瓦茬子盆。那时大哥去上师范了。咱家再就是二哥初中毕业,我那时候下来和二哥干活了。等二哥64年就业,我64年走了,66年瑞琪、长城又参加工作了。可以说,咱家如果从那个道路再走下来的话,咱家也能比较顺利,比较好。可是那时候文化大革命一大炮,把咱家弄到,下乡。咱娘又没在农村生活过,还带着3个小孩到农村,一切环境都得重新开始。你看以后为了啥,为了回城,咱娘真是求爷爷、告奶奶,大队里、建筑公司成天跑。好歹以后回来了。回来吧,也确实咱娘那时候在南宿舍,因为子女多、吃不上饭,干过会计,上工地起过钉子,就是天天去,反正都干过一些零活。孩子们也是拾乏炭、砸石子什么的。确实咱娘应该好好的时候遭到文化大革命,以后回来吧又应该好好的时候了,咱娘身体确实不大好了。凡,尤其咱几个大的吧也真是没大尽到。那时候都是成家时间不长,都得顾小家,顾得多,顾咱娘,确实对咱娘未尽到孝心,这是一辈子不能原谅自己的。咱娘之所以走这么早,就是咱姊妹们最大的憾事。你看咱徐州几个姨,按说都和咱娘她体质差不多,哪一个说话都底气十足的反正是,咱娘就一辈子郁郁寡欢,确实和咱爸爸不体贴人,好像总是不能融为一体,确实也有关系。咱爸反正工作也忙,什么什么的。不过,对于咱爸脾气什么的,也是对咱娘身体的一个很大影响,这是根本不能否认的事。也就是这次咱在一起怀念咱娘,怀念咱娘的优良品质,宽以待人,咱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用科学的眼光善待生活,过得好一点,告慰咱娘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