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98314475
本馆由[ 天使在人间 ]创建于2012年07月13日

考古学巨匠

发布时间:2012-07-13 11:05:46      发布人: 天使在人间
       俞伟超先生对考古文博事业的深沉挚爱和忘我投入,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文革”中受到残酷的迫害、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的情况下,他仍然顽强的继续考古学的研究,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古工作。三峡工程上马之后,从1993年起,他就为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奔走呼号,并两次亲自考察了库区文物,他毫不犹豫的承担起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的重任。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以六十多岁的高龄,跑遍了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知道整理出数千处古代遗迹、遗址档案,完成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方案,为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晚年重病缠身,身体日渐衰弱的情况下,他仍然孜孜不倦读书写作,发表了多篇才华横溢的学术论文。
  作为中国考古界的一位思想家,俞伟超先生为中国考古学科的建设耗尽了心血。他的思想异常活跃,用自己的智慧,丰富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俞伟超先生曾提出考古学的使命之一就是服务于当今社会。他认为考古学要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及其规律,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战略调整,否则考古学就会走入死胡同;考古发掘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考古发掘要有设想。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他积极借鉴国外的理论方法用于中国的考古学实践。曾归纳了我国已有的田野考古经验,对“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作了系统叙述,并吸收了的近半个世纪来史学、考古学的理论,提出了 " 全息考古学 " 在史学研究中,对中国古代的公社组织作了长时期的研究和系统阐述、并首次提出我国古代奴隶制的特点是大量使用罪犯奴隶,封建制产生的生产力条件是轮作制的实行。又提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是十九世界中期以后分化出来的,其发展前景将是三个学科的重新合一,了解古人和研究当代必将合拢,古今一体是人类文化的本质。20 世纪 90年代,他以河南渑池班村遗址的发掘为样板,对多学科考古发掘与研究作了大胆实践和探索。他对于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和成果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俞伟超长期研究考古学、先秦两汉史,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他发起和主持了“中国通史陈列”的第三次修改,他还主持三峡库区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的制订,指导并负责水下考古和航空考古工作,俞教授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水下考古队伍。
  1987 年,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相继成立,而水下文物保护也被正式摆上议事日程。俞教授为了三峡地区文物的保护,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的重任。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以 60 多岁的高龄,跑遍了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指导整理出数千处古代遗址及遗址档案,完成了三峡库区文物的迁移工作。他积极倡导将 DNA技术用于考古学,重点研究了古代巴人的 DNA比较,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的 DNA比较,他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通过对古人类骨骼的 DNA 鉴定,探讨古代社会血缘集团与文化圈之间的关系 , 编撰秦汉考古学。他思想的开放新和前瞻性,是他永远属于考古学的未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