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仲晴家庭史记
发布时间:2015-05-12 12:56:34
发布人:
大力神
彭氏家谱
2014-04-16 18:47:15删除 A-A+
彭氏家谱
2013.5.26
父亲彭仲晴撰文,彭纯廉补缀
(本文估计是在1980年后,据父亲笔记本前面的伙食帐和本文内容推理的时间)
彭姓家族祠堂,立家谱20个字:“富秀文盛金,良大世嗣啟,志廷永国珍,纯长科连登”。彭氏第八世先祖彭世文,祖籍湖南益阳,当时所谓张献忠杀绝四川,四川没有人烟,由湖南人来填四川。彭世文来时,随身带的灵祖牌一个,由湖南来到万县印水萍,小地名“大竹林”(三峡库区后,在万州白山大道二个哥德式建筑附近,即过去称作“文昌宫”、或彭家院子、或“彭家堰塘”旁 。祠堂设在老院子(注:彭家院子)。解放前,每年清明节我们要去给祖辈挂纸,表示后一辈有人,清明节这天就在祠堂吃饭,只收三串钱份金,吃一顿酒肉。我是“珍”字辈,入川的彭世文,我们是八世孙,彭纯良大哥他比我还熟悉,你们一概不知,彭纯良只知部份。我们珍字辈的有学识的彭跃治,学名彭珍模,解放前高中毕业,当了几届小学校长,后来校长撤职,在家当保长,他的老伴毛文静一直在教育界,79年党中央三中全会后彭跃治才揭坏分子帽,跃治是我三叔的儿子,现在他很有钱,家里在大竹林建的楼房。
我的父亲彭国祯,四兄弟。老大彭国柱,老二彭国祯,老三彭国榜,老四彭国彪。彭国柱,四书读得好,考过秀才未中榜,住大竹林守祖业四亩土地,在家教私塾。我父亲学名彭国祯,号名彭子刚,从16岁下街当学徒,后来在钱庄、纱号当“秋二”(丘二)帮人,当大丘二,每月工资银元40元,仍然得祖业四亩土地,在后来时运不加(佳),祖业四亩卖了银元1000元,在60岁中风,66岁逝世。自从彭子刚老了失业,我们家节节下败,但我们亲戚都有钱。
三叔:彭国榜教私塾守四亩祖业土地。
四叔,彭国彪,自幼当学徒,后来帮商号当先生(丘二),在四十六岁染上鸦片吸毒,老板不要失业,后来国民党拉壮丁去了,打日本。
母亲夏氏。是一个家庭妇女,为了弥补家庭生活,向当地大地主卫平清租地课三斗,每年约收包谷两石。但是,我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妇女,租来的土地以蔬菜为主,春忙请点工,一般季节自己种,大部份日期都有蔬菜到市场出售,凡出售蔬菜日,收入不少于大米10斤的钱,我的父亲是个商号的店员,月薪加红息收入约大米500斤的钱,从我幼年时可说是饭甑子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困难,我八岁时才读书---万县市三校小学高小,毕业后又读私塾三年。
我们珍字辈三兄弟二个姐姐,二个姐姐死得早,大哥大嫂四十岁左右死去,遗留彭纯良、纯清、纯镗。
我的弟弟彭珍华私塾读得好,在旧政府当过科员,解放后在一马路税务所工作,55年患肺结核死在专区医院,我两兄弟要扶养纯良、纯清、纯镗,我还有母亲夏氏老人活到79岁才死,这就是我的家史。希望我的后辈要记着,不忘根本。我的弟弟彭珍华,号名彭居亚未结婚就死了,我们要养侄男、侄女。我没想到还要结婚,刘兴桃生了你们。
父亲:彭珍先?,号彭仲晴,生于1914年古历八月初一。万州区甘宁洞彭家院子人氏。父亲幼年时可说是饭甑子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八岁时才读书---万县市三校小学高小,毕业后又读私塾三年。父亲出生在一个拥有祖业四亩土地,爷爷是商号大管家,每月银元40元;尽管家庭比较富庶,但奶奶仍十分勤奋,另租地种菜,增加家庭收入。父亲青少年时期生活富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爷爷60岁时,突发中风,从此失业,卖掉四亩土地换1000银元,聊此一生,到66岁病逝。为了撑持家庭重负,加之大伯及伯母40岁左右早逝,留下二儿一女无人扶养,二个孃孃也早早离开人间,无赖并和叔叔一道撑起这个落败的家,青壮年时期便离开家乡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打工养糊家口,便在万州沱口兵工厂干了多年,在沱口兵工厂与同门师友“危明福关系甚笃,解放后危叔安排在万县地区建设银行,并担任过行长,与父亲常有信函往来,早于父亲过世。后来父亲离开沱口,经居住在江苏江阴并在粮食部门供职的表侄女婿陶钟琳(妻:夏群,父亲舅舅的外孙女)介绍,到江苏江阴从事征粮工作。四川解放后,由于父亲不适应江苏的气候,加之,奶奶年迈,侄儿侄女尚小,便回万州找工作,由于早年在钱庄干过,便顺利招入万州某银行。据父亲讲,三个侄儿的生活来源每个月由父亲寄回5元生活费,与叔叔共同担当扶养义务。1951年,因巫溪县地理位置偏僻,与鄂陕交界,即湖北的竹溪、陕西的镇平交界,交通十分不便,仅有一条水路---大宁河与地处长江边的巫山相连,经济贫困,文化人奇缺,上级决定抽调一批干部支持山区,派到巫溪的本来是父亲的一名同事,对方死活不依,父亲便主动请缨,奔赴巫溪银行工作。安排到古镇宁厂营业所工作,后又迁址到双河公社的铁烙坝,尔后又迁回宁厂。也曾在巫溪白鹿营业所工作过几年,同事有张镜如、张国志等。在宁厂工作期间,早期同事有陈新琼、牟开禄、雷崇达、稍后一点的有李绍先、费珍祥、向贤礼、胡英明、姜德福、张桂林。大约在58岁时中风,后经近年余的针炙、中药治疗,基本康复。60岁退休后,还被抽到人民银行县支行(当时只有一家银行)顶替了一段时间,84年秋便宜搬到县城南山坡43号居住,直至1996年5月11日晚10时45分父亲去世,享年82岁。葬于巫溪县老城原县防疫中心大楼后面的小山坡顶上的平地里。
父亲退休后生活比较单一,有时同县医院从院长位置退下来的蒲伯斗一起外出钓鱼,有很多时是从县城步行到双河我工作的单位双河信用社去一下,来回22公里路程,还没落座就要打道回府,我经常埋怨与其这样,饭都不吃,倒不如不来。其实,父亲是为了看一下我们,另外也看一下孙女彭铼,再就是达到锻练的目的。父亲退休生活除上述外,在家主要看报纸,为此,还专门订了一份《文摘周报》。平时父亲的爱好就是喜欢京戏,什么“二黄导板”、“西皮流水”,什么“小旦”、“花旦”、“花脸”、“小生”、“武生”一套套的,一次宁厂镇广播站还专门请去唱京戏,并对外广播。父亲见我有音乐天赋,也时常教授一下他一生衷爱的剧种,还在我学生时代,他自己的兴趣还赋予我的身上,专门给我购买了一把京胡,这就是全国性的样板戏时代,以至于到如今我还对京戏保持着兴趣,但没有父亲那么痴狂。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秉性刚毅,勤俭朴素,坚持原则,待人诚恳,一心为公。虽然一生未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但对单位有着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意识,看不惯的人和事有的连领导都未提出批评意见的也绝不给对方留情面,以致得罪了不少同事,虽然父亲身材瘦小,最多1.5米的身高,但这并不影响他为之忠诚的金融事业,多次被上级行评为先进个人。曾于1994年8月获得由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川融(94)400字第251号《全国银行货币发行出纳人员》荣誉证书。颁奖词是:“为银行货币发行、出纳事业辛勤工作30年,特发此证,以资表彰。”同时,证书中还鑲嵌一枚直径6厘米的铜质奖章,正面是:“全国银行货币发行出纳人员荣誉证章”背面是由机器冲压的第一版的百元大钞背面和五十元大钞正面图案,以及1 元、5角、5分、1 分硬币的叠加图案。父亲96年5月11日逝世,安葬于巫溪县城厢镇西门犀牛坡小山顶的坪坪上(原老城防疫站办公大楼后面山上。碑文撰写作了如下的定论:彭仲晴,生于1914年古历8月初1,殁于1996年5月11日。万县市甘宁洞人氏,1951年转辗巫溪大河、宁厂、白鹿营业所工作,一生正直不阿,性格刚烈,勤俭朴实,恩泽子侄,于1996年5月11 日寿终正寝,特刊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