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百年十大杰出女性:洪影 一唱新腔传天下
“要吃饭,一窝旦”这个陈旧传统被她打破;经历了多少艰苦锤炼,她的唱腔、表演已炉火纯青,终于完成了由“演谁像谁”到“演谁是谁”的艺术登攀,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评剧旧戏班有个传统说法:“要吃饭,一窝旦”。就是说,评剧团只有靠漂亮的旦角演员,才能生存下去。不幸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旦角的确占据了评剧表演的主导地位,生角往往只是配角。
洪影在实验评剧团演出了不少剧目,如《秦香莲》《凤还巢》《打狗劝夫》等等,可这些剧目依然大都是旦角领衔,小生只是陪衬。生行的唱腔也很简单,一般都是二六板,四句上下翻。都解放了,人民的剧团还是“一窝旦”,古往今来那么多爱国志士、英雄豪杰、热血男儿又怎么去演呢?
她反复思考后认识到,评剧要繁荣发展,必须健全完善行当,提升小生、老生的地位,多编、多演生行戏,与旦角各领风骚。她向剧团领导汇报了这些想法,得到大力支持,团里决定由她和丈夫许郁仁(当时的业务团长,地震亡故)编创移植生行剧本,设计新唱腔,并争取尽快上演。
他们首先开始了移植京剧《鸳鸯泪》为评剧《周仁献嫂》的艰苦创作。老许文化较高,改编剧本以他为主。洪影是扫盲生,当参谋并负责唱腔设计。当时他们经常白天排练晚上下乡演出,写剧本编唱腔只能在夜里熬战。他们租住的是老乡破旧的房子,没有电,只能点上蜡烛创作。写到周仁被打一折,老许说什么也想不出好词句,洪影按照她对剧情的分析和对人物的理解,建议:“周仁亡妻救兄,反遭毒打,真是太冤了,这一折是不是应该突出一个‘冤’字,好好让周仁发发牢骚和怨气?”她的话使老许深受启发,这才有了“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这段催人泪下的经典大唱段。
洪影的评剧处女作《周仁献嫂》排演成功,在昌黎连演半个多月,受到城乡广大观众一致好评。经过不断加工越演越好,后来又来到唐山剧场演出数天,大受欢迎,剧场里经常满员。当时一位京剧名家打趣说:“洪影进了唐山,我们京剧竟演不过你们啦!”
紧接着,他们又移植改编了越剧和川剧《柳荫记》为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洪影在唱腔设计上,吸收了越剧和曲艺的一些声腔板式,念白上采取上口与半上口相结合的方法,表演上,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突出了梁山伯挚诚执著的生动表演,这些都具有空前的创新意义。
1954年秋,剧团应邀到唐山小山“天鹅”大戏院演出《梁祝》。当时同名电影越剧《梁祝》正在唐山各影院放映。演出前几天,洪影利用白天排练间隙偷偷跑到电影院观看电影《梁祝》,一心想从电影中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她果然被越剧名家范瑞娟饰演梁山伯的精妙表演所打动,那执著、大方的神态,那抑扬顿挫、凄婉动人的唱腔,那潇洒飘逸的举手投足,都使她深受启发。她边演边改,越演越精彩。有几次演出谢幕后,演员们都已卸妆离开剧场,她依然沉浸在戏里,坐在后台发呆,直到老许叫她回家,她才“哇”地一声哭出,回到现实中来。演出持续一个多月,创下连演四十天、近百场(每天两到三场),场场爆满的历史纪录。《梁祝》成为她的开山之作和成名之作。
截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们先后编创、演出了她的独家戏《红龙传》以及代表剧目《刘伶醉酒》《六国封相》《御河桥》《孙庞斗智》《孙安动本》《杨乃武与小白菜》《牧羊圈》《珍珠衫》等二十几出生行领衔的传统戏,还结合当时形势,先后演出了《台湾解放前夜》《英雄列车》《台湾来的女客》《闹碾房》《小二黑结婚》《南方烈火》等现代戏。
她的戏越唱越火,唱红了唐山,唱红了冀东,唱遍了河北、华北、东北、山东等几十个省市,有几次到北戴河海滨演出,还受到郭沫若、程思远、林铁、贺炳章等领导人和著名演员金山、孙维士、赵子岳、张平的一致好评。
历经十几年摔打磨砺,她使评剧“生行”焕发生机,逐步形成淳厚挺拔、刚柔相济、棱角鲜明、富于变化的演出风格,开始在评坛占有一席之地。
“文革”磨难过后,她先后被“抢”到乐亭、滦县评剧团,演出《十五贯》《红龙传》等传统剧目。她成功塑造了《十五贯》中况钟的形象,同行们评价她演老生不亚于小生,对评剧老生改革也做出了贡献。她宝刀不老,演艺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