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建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75527896
本馆由[ 穠华如梦水东流 ]创建于2010年12月12日

还原历史的真相——“真命天子”李建成

发布时间:2013-11-16 14:46:40      发布人: 穠华如梦水东流

      转自:百家讲坛吧   作者:皮尔洛A芸芸

      序言 


      李建成本是大唐太子,后因在与李世民的权利争夺中失败而命丧玄武门之变。本文首先拟从李建成演义中和现实中的形象差别、与李世民的综合比较还有其自身的品德等方面,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唐太子”李建成。其次分析其在大唐建国中的贡献和他在帝位争夺中败因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最后通过李建成这样的一个人物来看中国历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其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隋唐演义中,李建成设身处地,一而再;再而三的想法设法陷害李世民,甚至一度令李世民锒铛入狱。战场上,在李世民入狱期间,刘黑闼(本文的一个重要人物)起兵作乱,李建成出兵一败再败,最后迫不得已,请出狱中的李世民力挫刘黑闼。李世民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斩弟。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会有种李世民被逼着去做唐太宗的意思。我相信以上是大多数人对于李氏兄弟恩怨的了解,也可以说是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了。而事实真的像演义中所说的那样吗?我想用另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来解释。演义中,程咬金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他的“三板斧”已成为当今各行各业的通用词汇之一。正史中,程咬金可不止会“三板斧”他的脑筋可多了!先不说他在战争中的频频“跳槽”,就以他晚年讨伐西突厥来说:唐军进抵怛笃城(今哈萨克东南),数千胡人归附。王文度认为:“比我兵回,彼还作贼,不如尽杀,取其资财 
。”但苏定方反对道:“如此,自作贼耳,何成伐叛?”程咬金支持了王文度,不顾苏定方的反对,下令屠城,抢掠城中的财物而去。后又在谈判中收受贿赂,差点因此丧了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真实的程咬金不但不像演义中那样是个没有头脑的莽夫,相反,还是个精明的人。如此,演义的真实性可见一斑了。

      李建成形象的由来 


      如果说演义中的李建成形象是不真实的,那么编写演义的人凭什么把他书写成那么一个角色呢?我们可以依据《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这类书去认识这个问题。历史上所谓的“英明”君王李世民的英明之处,不仅仅只在于施政的独特,更在于对历史的修改。李世民曾经先后三次要求亲自观看高祖李渊和他本人的《实录》。前两次,都为史官婉言拒绝。第三次,他向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表明自己的动机。房玄龄、许敬宗、李延寿、李淳风等人于是将删改成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各20卷呈上。经过李世民授意改定的这“两朝实录”中,李建成、李元吉的形象不但十分丑恶,而且他们在反隋战争中的功绩也被一笔抹煞了。当然墨写的谎言是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的。我们翻开唐初的各种版本的《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资治通鉴》等书册,从那些自相矛盾的史料中,特别是《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建成真实的一面。

      李建成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两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是政治军事才能,其次是道德品行 
      一、政治军事才能 
      建唐初期,晋阳起兵,定西河、下绛县、驻永丰、入长安等军事活动中,李建成冲锋陷阵,一马当先战功卓著。更率先攻破长安,奠定了唐都号令天下的军事基础。中期乱世,李建成作为太子留守都城,未能像李世民那样扬名天下。不过他做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巩固了唐的后防。当时在唐军的后方是突厥,他们野心中原早已路人皆知。李建成镇守边关要塞至始至终没有失手过,这种军事才能绝对堪比“飞将军”李广。定国之战,在李世民四败刘黑闼,威胁到大唐的存亡的关键时刻,李建成主动请兵出战。作战中,采纳魏征的建议,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迅速而彻底地平定叛乱,一举奠定大唐江山,更显示出他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完美结合。 
      二、道德人品修养 
      李建成立为太子之后,留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内政。除了镇守后防外,他也没有闲着,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贞观年间的一代名臣。可见李建成很擅长招贤纳俊。 
      关于他的品行,在诸史书中,以《资治通鉴》的记载最为平实可靠,肯定了李建成“性仁厚”。而至于谣传说他喜欢饮酒、女色、游猎,基本没有什么历史根据。另外据史书所载,李元吉曾多次在李建成面前激情表态,愿亲刃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到齐王府,李元吉暗伏刺客欲于席间击杀李世民。反倒是李建成心地仁厚,怕因此而惊骇了李渊,及时制止了他的行动。在后来激烈的争权斗争中,李建成又数次阻止了李元吉对李世民人身性命的攻击,这就更能反映出他性情宽厚的一面。因此我可以说无论是道德或者是人品修养,作为一个统治者李建成都是合格的。
   

       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比较 


      李世民最后成了千古一帝,李建成却是个遗臭万年的人物。他们的差距真有那么大吗?我们不妨来做个比较。 
      首先通过他们身边共同的一位宠臣——魏征,也可以说是一面镜子来看一下。魏征一生给李世民提出的改进奏折有史可依的就有上百份之多,确实,在魏征的“监督”中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同时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各个方面的确存在非常的大问题。后来魏征死了,李世民听信谗言,远征高句丽,虽取得了部分胜利,但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算是个中人之资,与好人学好,与坏人学坏。这一点上类似于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李建成就大不相同了,魏征在他身边那么多年,仅两次上奏了自己的想法。一次是他建议李建成出师,到河北去镇压刘黑闼起义;另一次是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矛盾激化时,他建议太子早日动手除去秦王,并还因此在日后受到李世民的责备。从进谏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建成的帝质确实不是李世民所能攀比的,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当年的晋文公。 
      如果说魏征是反映李建成和李世民帝王资质的一面镜子,那么刘黑闼就是两人在综合素质上的真实写照了。李世民一生有过六次重要的战役,在其墓前用“昭陵六骏”来纪念这六次战役的胜利。不过这不代表他没有输过。在与唐朝的最后一个大敌刘黑闼的交战中,李世民不但一败再败,连亲信大将“少年英雄”罗士信都牺牲了。最后竟丧心病狂的决定以大水淹冲洺州城。乘敌我两军交战时,决堤放水冲淹,洺水波涛汹涌,不仅淹死双方兵将无数;还冲毁农田民房,祸及无辜百姓。李世民这种“只达目的,不计后果”的作法,与玄武门血案是一脉相承的。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李建成站了出来,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高超的政治手腕;外加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胜利。 
      从上述两人的同一个宠臣和敌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隐太子”李建成在各个方面是完胜我们历史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的。

      玄武门之变揭秘 

      在大多数人印象和大多数电视剧中,玄武门之变都类似于李世民在被逼无奈的前提下发动了政变,甚至有部分情节强调如果李世民不先发制人,估计就会惨死于李建成之手。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历史,就会清楚的认识到这里面的问题了。 
      李建成,大唐的皇太子,俗称“储君”。按照封建三大条之一的嫡长子继承制,他就是未来的皇帝。甚至在这样的一种强行规定下,就算这个被作为未来皇帝的嫡长子是个白痴,他也会顺利登上皇位(西晋武帝便立了一个白痴儿子做了皇帝)。李世民,定天下后封秦王。虽然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了汗马功劳,但他是李渊的次子,按照封建嫡长子继承制,除非李建成发生什么意外,否则怎么样都轮不到他做皇帝。 
      于是我们就可以意识到一个问题,史书上所说的李建成处心积虑要谋害李世民的记录以两者的身份来看就成为了一种矛盾。在皇位的争夺过程中,如果没有什么重大的变故,李建成完全可以顺利登上皇位,而且是名正言顺。他根本不需要去做些什么出格的事情,这样倒会影响他太子的形象。李世民则完全不同了,他的处境可以说相当危险。虽手握重兵,可一旦李建成登基,他就有功高盖主之嫌。更甚至因为两者关系从兄弟为臣子的微妙变化,非常有可能为其带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李世民只有主动去制造点什么,发动点什么,方有可能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争取到有利的位置。被篡改的史书上说,李建成对李世民寸步紧逼,李世民对李建成一让再让。这完全不合乎常理。倒过来则说得通了。因此,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李世民在制造了一系列的事端之后对李建成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主动出手的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绝非我们读到的李建成想谋害李世民,却倒被伏击的历史记载。

      李建成的败因分析 

      历史是为胜利者书写的,但如果没有那么多伟大的对手,那些胜利者也不见得有那么伟大。李建成失败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失败来看出些什么。 
      作为未来皇帝的不二人选,李建成占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几乎所有的优势。李世民在他面前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不过就是这个原本在李建成面前低人一等的对手却完成了中国版的大卫击倒歌利亚。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李建成从来没有把李世民当作过自己的真正对手,他完全低估了李世民对他的威胁。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李建成有着不止一次的机会,将秦王一党彻底消灭。甚至他的弟弟李元吉一而再;再而三的主动请缨斩杀李世民。不过,李建成出于兄弟感情;或名声问题;也或政策失误,从开始到失败,都没有把握好这种机会。我想在李建成的潜意识当中,也许从来没有想到过唐朝的天下会落入他人之手,似乎早已是他的囊中之物了。于是,他被射杀于玄武门之变。当然他不是第一个走上这条道路的人了,吴越争霸中夫差的亡国之痛,楚汉相争里项羽的乌江之刎,李建成只是重复了当年夫差和项羽的剧情而已。

      李建成悲剧色彩的太子身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天之注命的,人类再无所不能也改变不了这些规律。例如谁会是太子?李世民认为他有成为一国之君的能力,但他不是嫡长子,那么就成不了皇帝。于是,他必须去除掉在他之前出生的太子李建成。就这样,太子的身份就给李建成带来了杀身之祸。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更具悲剧色彩的是太子李建成仁慈贤德,他身后却有一个大阴谋家李世民的存在。 
      就像欧阳修的名篇《伶官传序》所说的那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太子的身份给了李建成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在这场帝位的争夺中,他没有竭尽全力去争取,不是说他不想做皇帝,否则他完全可以仿照先人吴泰伯那样远赴他乡。他是以一种怀柔来对待这场战争,一方面是他心地本就善良,另一方面就是他太子的身份。而他的对手李世民则是抱着必死的决定一战到底。两军交战勇者胜也。可以说,就是太子这样的一个身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李建成失败的结果。历史总在一个大循环中进行着一个又一个的小循环,秦太子胡亥,隋太子杨广不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悲剧色彩的太子身份而死的吗?

      “贞观之治”到底应归功于谁? 

      “贞观之治”是指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系列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那么造就这样的一种局面是不是都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唐帝国初建,首要也是必要的事情就是确立治国方针。秦始皇就是因为错误的选择了以法家思想治国而造成二世亡国的惨剧,由此可见治国方针的重要性。照理说,隋也是二世则亡,不因作为参照标准,但李建成肯定了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内阁方面,继承和完善了隋代创立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所以,当今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唐是对隋的一种延续,从建国方针来看是毫无疑问的。而在李世民南征北战期间,李建成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罗人才。除了上文中所提及的魏征等人外,武将中的冯立,贞观年间甚有惠政;文臣里的韦挺贞观初年,迁为尚书右丞;另还有郑善国、李纲等,都是贞观名臣。也就是说,从成为太子而改作幕后工作的那一天起,李建成就在为之后的“贞观之治”做着最大的努力。事实也正如李建成所设想的那样,在一大批贤臣的帮助下,开创了震惊中外的开国盛世。因此,李世民篡位后的“贞观之治”是在其兄李建成奠定的经济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

      李建成军事上对建唐的贡献 

      唐军太原刚起兵时,李渊并未自立为王,而是以隋恭帝的名义征讨反贼,于是我们罕见的在初期见到了李建成在战场上的身影。 
      起兵后第一次会战——西河之战。李建成在唐军缺乏稳固的根据点,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整肃军纪;部署严密;亲临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仅用时9天便初战告捷。李渊兴奋的说道:“以此用兵,天下横行也!”李建成也因功被封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 
李建成成为左领军大都督后,率军南下,适逢久雨,军队缺粮。此时,又闻刘武周引突厥乘虚袭太原,李渊招集将佐谋北还。李建成分析形势后指出:“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符,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离太原,宁肯近亡马邑,武周悉其此势,必未同谋。”在背负着巨大压力之下,力阻全军北还而南进。事实也证明了李建成的明智:突厥最后未成气候,南边趁着隋军主力对抗李密的空档,一举攻克霍邑。这一战也震慑住了突厥和李密,使唐军声威大振。 
      正当唐军蓄势待发准备逐鹿中原的时候,又一个大问题出现了。当时,唐军的东面有着隋的一员大将屈突通精兵固守,号称“能兵”。一旦东进遭遇李密大军,而这个时候屈突通又从背后攻击,必造成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但长时间耗着将会失去夺取天下的最佳时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李建成站了出来,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世民统领,沿渭河夺取关中各地,迂回包围长安;一路由李建成统领,屯永丰仓,守卫潼关,防御屈突通和李密入关,占据永丰仓粮饷基地,保障李世民顺利夺取关中。不久 
李建成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大败屈突通,保住永丰仓,解除夺取关中后顾之忧,为顺利占领长安打下基础。
      从这三场唐初的大战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建成首先为唐取得了第一个堡垒;其次扩大了李唐的影响力;最后为唐军的东进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建成在初期杰出的军事表现,那么之后有没有李唐王朝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了?!

      从李建成看历史 

      中国文化能够很好的传承至今,史官的纪录是功不可没的。不过,史官也是人,人就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更会受坏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像“崔杼弑其君”这样的例子在史官界毕竟只是杯水车薪。今天,如果我们认真的去读史记,那么肯定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的甚至是自相矛盾。就像对李建成的记录,原本作为一个“真命天子”,自身也具备着治理国家的才干。而且在对国家的建立方面有着突出甚至决定性的贡献,却因为皇位争夺战中的失败,被历史描写为一个号酒色财气的平庸之辈。倒是有些野史反映了一个真正的李建成。所以,当我们研读历史的时候,应该带着问题去读,有的时候还可以结合一下野史,这样才是对历史最全方位的解读。 
      李世民篡改了历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他倒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远在春秋各诸侯争霸年代,晋国的史官就受权衡家族赵氏的影响,将本是因果报应的事情,描写成忠烈之后惨遭灭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李世民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让一次谋朝篡位变身为退位让贤。似乎修改历史,将自己不光彩的一面从史书上删除,成为了中国古代历代君主的常态。俗话说“成者王侯,败则寇”。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许多失败者恰恰才是真真正正的英雄!而成功者不乏无赖、流氓之徒!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作为后来人,我们应当从胜利者写的史卷的字里行间,去解读、去深思!这才是现代人成熟的表现!

      霸道与王道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他成功开创了一个闻名海外的大唐盛世。这是历史真实但这不能代表他的统治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在对外战争发面,李世民用其一贯以武力为先导的方式南征北讨,对不服从者格杀勿论。这种方式,在唐帝国鼎盛时确实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周围国家争相成为唐的附属国。可当唐帝国没落时,里面所埋下的隐患就暴露无遗了。这也是为什么唐朝中后期领土迅速回收的原因所在,同时加剧了唐的灭亡。 
      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属的专称“霸道”。何谓“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这样的一种统治,虽然表面上人人对你俯首称臣,但内在却不是真心的顺服。只是迫于武力上的压迫不得不去臣服。如此状况下形成的国家我们称之为“雄邦”。春秋时代的吴;“三户”灭秦的项羽;建立全世界最大帝国的成吉思汗;历史上的雄邦虽都能盛极一时,但都没有一个长盛久安。 
      那么如果李建成继承了皇位,会怎么样进行统治呢?会不会也像李世民一样推崇“霸道”治国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首先来看李建成对待战争的态度。初期,李唐只是众多反王中的一路,因此必须强行用武力去扩大自己的范围,才能抢得先机。末端,仅刘黑闼一支军队尚存,李建成并未像李世民那样采取强攻的作战方案,而是用怀柔政策,最后刘黑闼军队不战而降。其次我们来看李建成对人对事的表现。跟随他的谋臣他都礼贤下士,在帝位争夺战中,作为东宫太子的他完全可以在玄武门之变前除掉李世民,可是,因为他的善良本性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一个决定。 
      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李建成登基,那么他会采取和李世民完全对立的治国政策。历史上,我们把与“霸道”相对的政策称之为“王道”。何谓“王道”?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对于“王道”的君主而言战争的意义在于制止更多战争的发生。能有这样一种思想的君王,比之一般的君主思想上提升了一个档次。春秋时代的孔孟,四处游说,宣扬这种“王道”精神,但最后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仅楚庄王一人。 
      李建成,比之楚庄王而言在品行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思想上完全可以超越楚庄王的高度,而且他所处的时代更具发挥“王道”精神的环境。在他的领导下,唐帝国有这个能力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礼邦”而非李世民“霸道”下的“礼邦”。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我只能说:“历史也许真的错失了这样的一位真命天子”。

      李建成身上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 

      (一)孝悌 
      孝悌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孝是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李建成作为唐高祖李渊的长子,对父亲的孝清晰可见。在李世民对刘黑闼的作战一败涂地后,李建成完全可以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不过他没有这么做,反而主动请战。我相信他自己完全明白:这一仗无论胜负对他个人而言都没有任何好处。胜了,仅一次胜利,不会为他在隋末战场上的综合印象产生丝毫变化;负了,倒有可能成为其太子被废的借口。如果从自我单方面出发,他应避战而非请战,他作为太子也可以继续名正言顺的留守长安。但如果他选择这么做了,那么他的父亲李渊就必须御驾亲征。李建成最后替代父亲出兵,就是他对父亲孝的最好体现。 
      李建成是李世民的亲哥哥,我翻阅了所有经史子集,都未曾找出过一句关于他们幼时关系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两人后期的相处细节中看出些眉目来。李世民一心只想着他的皇位,对于自己的亲哥哥从来没有任何的悌行可言。李建成就大不一样了。曾几何时,李建成可以将李世民彻底铲除,因为他是天命所归;他的另一个弟弟李元吉,不止一次的可以手刃李世民;他的爱卿魏征更是上奏明鉴了双方必有一死的历史定局。然李建成本人应该从来没有想过要杀自己的这位亲弟弟,还一次又一次的放虎归山,纵容李世民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除其本性外,我想最为主要的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兄弟感情。汉有孔融一家为孝悌而争死的悲壮故事,比之而言李建成对其父对其弟的孝悌,多了一份悲惨;少了一丝同情。
      (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亦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的修行法宝,也是孔孟梦想的社会状态。李建成作为一位“储君”,他身上罕见的具有着这样的一种精神。先看战场上,面对已是瓮中之鳖的刘黑闼,李建成完全可以一骑绝尘,在剿灭叛军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可他没有选择这么来做,而是用一种最不明显的瓦解人心的方式来完成战争的最后一笔。这样的一个结果,虽然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不过对于他本人的“政绩”工程而言没有任何的好处。可是,这种方式却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所有人的利益。没有一个人是热爱战争的,战士们只是一种矛盾的触发体,生命的意义是世间任何物质都无法衡量的。李建成在战争的最后时刻采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不但显示了其自我的思想境界更让这场战争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然后我们再来看他在随后政治上的表现。李建成作为长子,他拥有很大的权利,只是这种权利越大他的责任自然也就越大了。当李世民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他咄咄逼人;当他的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表达了另立太子的想法后,李建成依旧选择息事宁人。不是说他懦弱,懦弱的话李世民大可不必担忧,即使皇兄继位实权依旧掌握在他手里;李渊也不会只说不做,早已废除太子。只是说,李建成一直想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的模式,也就是孔子当年游说诸侯国时所设想的目标。我们从李建成的言行,看不出一点他对父亲的抱怨和弟弟的憎恨,他好像总是以一个“和事佬”的身份处在两者之间的。而事实上他就是两者之间最大矛盾的所在。最后,孔孟梦寐以求的明君死在他们终身设想的中庸之道下,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当今这个社会,我们的政府一天到晚在那里宣扬中庸之道,就是因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缺少这种精神的存在。假使当年李建成继承了皇位,遵循着中庸之道进行国家社稷,那么千年之后,我们生活的社会又会是怎么的一幅场景呢?

      李建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失败者,李建成肯定会以一种反面教材的形式出现在历史中,但当我们用心去品味他的一生时,却别有一番天地。 
      古今中外,在皇位争夺战中,人人都是处心积虑,费尽心思,必要时刻还会动用卑鄙无耻的手段,这已经成为了夺权者的一种常态。唯李建成是其中的异类。虽说我不清楚在整个过程中李建成是否动摇过,但至少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他确实从来没有成为过里面的一员。他尊重父亲友爱兄弟;他心地善良知人善用;他光明磊落心胸宽广,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他与他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我相信,在李建成的内心世界摆放着自己的一个大原则。这个大原则决定了李建成为人的准则,也就是在这个准则之下,让李建成在正常的情况下显得不正常,不正常的情况下变得正常。生活中当我们说到“正人君子”这个词语时总感觉带点讽刺的韵味,那不是说没有“正人君子”。真正的正人君子不用赏心悦目,靠原则,犹如李建成这样。只是,他被历史给误解了。因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在伪君子的世界里也会被认为是伪君子,这是李建成的悲剧,同样也是他的光荣。 
      当今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复杂程度不亚于当年李建成所处的那个年代。即使这样,我依旧觉得我们每个人还是要像李建成那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什么身份;什么坏境下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大原则。当我们遭受权利的压迫;当我们面对金钱的诱惑;当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时,作为里面的一个个体,就算再不合群,我们还是要竭尽全力的不去被同化。为人的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原则,一旦触碰到原则的底线,我们就要警惕起来,去远离点什么。也许你会说,李建成是在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下走向衰败的,我们也如此的坚持,不是说也会有同样的一个结局呢?非也,历史中不乏坚持着自己的为人原则,与当世不同流合污而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违反了当时的行规,违背了世俗的常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两位“名相”。其一是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积贫积弱”的王安石,他的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原则让他在宋代曾被喻为“天下第一小人”。不过经过了千年的风霜,历史为他正名为“古今最为完美的圣人”;后者是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他的“百口棺材”视死如归的精神,前无古人,后估计也很难有来者了。他们的做法和原则才是正确的,因为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所以他们也是我们学习和仿照的对象。

      结语 

      一个本是“真命天子”,也许会是“旷世明君”的李建成,在历史上竟被扭曲为祸害国家的该死之人。当然,上文只是本人结合了历史的文献发表的个人观点,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关于李建成的争议会继续持续下去。 
      汤因比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伊雷内说:“历史是过去的知识”。我通过对于李建成的深入分析了解后可以说:“历史有这种人,一种带来快乐,另一种带来悲伤。前者被大多数人所铭记,但容易遗忘。后来一旦被认识,那就是刻骨铭心的一辈子!”

      隋唐演义中的李建成是否真实?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