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龙计划:中国民间海外寻找抗日军人遗骸
民间慈善人士孙春龙有一个梦想:找到抗战牺牲在海外的中国军人遗骸,然后通过外交渠道,将他们的遗骸运回国内安葬,以告慰抗战英雄的在天之灵。
这个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正在逐步拉近——今年5月份,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与志愿者远赴缅甸,开始寻找抗战老兵遗骸的前期勘察工作。经过努力,他们找到一具遗骸并带回国内,由相关机构进行了DNA检测。这一行为,开启了中国民间组织海外寻找抗战军人遗骸的大幕。
中国军人缅甸墓地现状:亟待保护
据历史记载,在1942至1945年期间,共有约4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这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在付出了伤亡14万余人的代价之后,远征军以巨大的牺牲为这个国家重新赋予了新的尊严。
在缅北重镇南坎,远征军将领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曾经与日军血战,很多牺牲的中国将士被埋葬在当地一所寺庙里。经过一路寻访,孙春龙与志愿者找到了这所寺庙。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当年的坟墓已经被当地人破坏,现场杂草从生,十分冷清。
“我原以为至少应该还有几个土堆留在哪里,没想到墓地早已被全部荡平。如果不是对相关历史进行了研究,我无法想象这里就是埋葬中国士兵的地方。”36岁的孙春龙难过地说道。
在寺庙后院的山坡上,他们进行了试探性的挖掘,不久就发现了一具遗骸。
志愿者们进行了简短的默哀仪式,然后将这具遗骸带出了寺庙。随后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他们将遗骸放在汽车的后备厢中,经过中缅边界,将遗骸带到了国内。
谈到中国军人海外墓地的维护现状,孙春龙非常痛心。
自从2005年以来,当时还是记者的孙春龙就开始关注流落在缅甸的中国抗战老兵,在此之后,他逐渐了解到,在缅甸大约有近二十处有据可查的中国军人埋葬地点。他去过其中的很多墓地,发现这些墓地均缺乏维护,很多墓地还被当地人毁掉,夷为平地。
“对于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缅甸社会的观点与中国完全不一样:因为二战时期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中英都是盟国,所以缅甸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入缅做战是为了帮助英国维护其殖民地,对于中国军人的墓地,他们在上世纪中期出于政治原因也大量捣毁。”孙春龙说。
争取政府支持,维护亡灵尊严
对于在缅甸发现的这具遗骸,孙春龙已经交给北京的一家机构做DNA检测,检测的花费由一家企业赞助。检测的结果将进行专门收录,以方便寻亲者前来认领。
孙春龙计划加大力度,寻找更多牺牲在缅甸的中国军人遗骸,为他们在当地建设烈士陵园,或者将他们的遗骸运回国内,重新安葬。
实现这一计划,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外交上的支持——限于种种原因,志愿者们仍无法通过外交途径将遗骸带回国内。
8月15日,孙春龙来到民政部优抚安置司褒扬处,就海外军人墓地维护项目与相关领导进行了会谈。孙春龙希望能够得到民政部门的资金支持。
境外烈士墓地的维护曾经一度面临管理真空,直到2011年8月1日,新《烈士褒扬条例》首次出现了有关境外烈士墓的规定:对于境外的中国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办理。
7月10日,全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推进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功在千秋的政治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对于缅怀烈士、牢记历史、教育后人、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频会议上,李立国表示,去年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实施抢救保护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大幅度增加管理保护经费。
据民政部优抚安置司的一位消息人士介绍,对于中国军人海外墓地的维护已经设置了专项资金,目前相关工作正在低调务实地展开。
“由于海外墓地的维护涉及到外交、民政等多个部门,情况非常复杂,因此这方面的内容日前还不适合高调报道,”这位消息人士介绍。
早在2011年9月13日,在云南省委统战部的协调下,19具散落缅甸近70年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被运回国内安葬。这次活动由中国政府部门主导,孙春龙和其他民间志愿者也参与其中。
在孙春龙看来,修复中国军人海外墓地、寻找中国军人海外遗骸,涉及到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刻不容缓。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起步已经非常晚了,”他说。“这些抗战将士为了民族利益付出了生命,他们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