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生死存亡,常聊悲伤离合,品尝悲痛,也是人生的一种滋味!
原创 乐善祥瑞
经历过绝望,就是已经走过了这段岁月。也许还未曾绝望过,并不意味着不坚强,但一定没有经历过绝望的人坚强。未绝望过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绝望可能是情感、事业抑或无法面对的生死存亡等等人生险境。
人从呱呱坠地出生开始,就是开启了走向死亡的倒计时。黄泉路上无老少,意外、疾病、灾害、战乱、车祸等等天灾人祸都会随时降临到头上,一命呜呼是没有定律的意外灾祸。
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病情是最重的,存活时间不会太长了,常常是全家总动员老少齐上阵,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坚守看护着。
在普通病房,有些病人缠绵病榻十几年了,家属每天都要给病人擦洗身体,熬汤换药,洗衣喂饭,在无尽漫长的治疗疾病期间,常常是耗尽了家人的所有的耐心与精力,漫长的煎熬,伺候的人也是精疲力尽了,看到了病人的死亡,往往更能够被现实接受。毕竟已经是把该做的事都做了,不给病人留遗憾,也不给自己留自责的由头。有钱也是无法买回生命的重生,死亡只有一次,没有任何从来的机遇。
有些人死得突然,有些则要缠绵病榻多年,病患痛苦的呻吟与哀嚎可能会让整个病房难以入眠。而疾病不仅仅在伤害病人,也在撕裂陪护的亲人与家庭。
当病人突然出现“看不见”了,那其实就是意味着:器官已经衰竭了,生命进入倒计时。更多的病人游走在生与死之间,既不能做放化疗,又眼见着肿瘤缓慢地侵蚀着身体,虚弱无力的焦虑都聚集在家属身上,他们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问:“医生,我们能化疗了吗?”把家属从“有钱就能治”的思维中拽出来是很难的。平时不想着尽孝,现在想起来了。在无力回天的时刻,良心发现了,此刻亦是于事无补了,打碎了的玻璃杯是无法复原到原来的样子的,最后时刻,许多病人都是在痛苦了三十多个小时才过去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病人也让人见惯了各种因病造成的家庭矛盾,各式各样的争吵:谁来照顾老人、怎么照顾、谁出钱,谁出力、谁值夜班、谁能请假日间照护、医药费怎么负担……,偏疼儿女不得己,你多得利了,他少出力了,相互指责,兄弟姐妹们反目成仇,老人还没走呢,病床前的内战已是硝烟弥漫。亲兄弟不对话,有话要靠医护人员来相互传递,姐妹不对视,有事要靠手机信息来沟通。
面对眼前的一众不孝儿女,老人该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坦然地接受死亡的召唤?老人几乎是生无可恋了,不能继续拖累全家了,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女们彻底决裂,老人从怕死,不想死,到了想死,想快点结束生命,即不给儿女添乱,也能让自身眼不见心不烦,药不吃了,针不打了,饭也戒了,枝撑声窸窣,只剩下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撒手人寰!
想通了,就会立刻实施舍身计划。猛一翻身是医学上的大忌,任何一个长期与恶性肿瘤作斗争的病人都不会不知道,可就是偏偏逆行实施了,病床上老人像喷涌的火山一样大口大口不断吐血,身上、床上、墙上、地上、顶棚……几分钟之内,老人就吐出了一大盆血,最终不治身亡。儿女们不再吵闹了,一个个都心知肚明,这样的结局是怎样造成的。不用猜测,明眼人都能看出,那是老人在清醒的一刻勇猛地选择自己做了彻底的了断。
对病人来说,畏惧死亡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相比于拥抱死亡,人们更希望通过积极治疗来延续宝贵的生命。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能够正视面对死亡了,也开始在死亡来临前尽量降低自己的痛苦。
特别是那些经历了长期各种手段治疗的病人和家属,他们变得越来越开明,变得愿意面对疾病和死亡。对生死的看法有了独到的见解: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一个难以逃脱的宿命。能少遭点罪就少遭些得马折足的罪吧,与其毫无生存质量地苟延残喘承受痛苦的煎熬,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早点踏上归途。
所谓不怕死,会死得慢一点,不怕死才会死去活来,不怕死才会解脱自在。
那么所谓不怕活着,活着才有机会,但是这种活着需要质量,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才恰恰锻炼与磨练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吉祥如意是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学会转移、学会拐弯、学会回头,而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盲目地希望一种外在的力量所以“污泥浊水育莲蓬”。
要感恩人生的不幸和遭遇来锻炼和成就自己的道业;感悟生命的真相原来是缘起,原来是没有实在性,没有实在性才能够无私地去奉献,去付出。
所有的人生遭遇都是自作自受。经常会抱怨,骗子太狡猾。那自己也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太笨了,是不是太愚痴了。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就一定会获得自在。
人数多,素质低,能量小。足以反思、反省。有正能量结果就会不一样,当可爱的时候结果也不一样。活得欢喜自在,正知正见、正信正行,这应该才是社会的良心。
做一个欢喜自在的人 ,信仰才富有生命力!
想通了的人,才能够认真地面对死亡,敢于正面去讨论死亡:过世之后怎么办、身体出现了问题由谁来拿主意、重病急救进不进ICU、失去意识了该有谁来拍板做主、当初公正的临终就医遗嘱能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遗产是都送给医院还是留给子女、骨灰存放在墓地还是树葬、水葬……经常聊聊后事的安排事宜,就会习惯了对死亡的讨论。谈散关三尺雪的死亡,坦然面对生死存亡的话题,只有全家人都参与的敞开了的细聊,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
如何让亲人学会面对死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给失去双亲的孩子、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失独老人、给痛失了牵手一生的老伴的孤独老人,都来做做心理层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成长、苦熬、独处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死亡,这是现在社会仍然缺乏的一堂生死教育课。直面亲人的死亡,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情,带来的伤痛会伴随一生,笑看生死存亡,常聊悲伤离合,品尝悲痛!其实也是人生的一种特殊滋味!往后余生,笑看生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