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张浩同志》的社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月25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林育英任师政训处主任(10月改任师政委),徐向前任副师长。8月22日至25日,林育英出席了党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他就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的策略问题作了发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11人中央军事委员会,林育英排名第8位。
9月1日,林育英与刘伯承一起回到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一二九师师部。第二天,刘、林召开了全师高级干部会议,传达了洛川会议精神。9月3日,林育英又与刘伯承一起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会议。林育英过去从未带过兵,要带好这支万余人的部队,是很不容易的。针对部队存在的问题,林育英与刘伯承紧密配合,在部队中开展了一场又一场强有力的思想教育运动。他数次召集部队团以上干部开会,并多次作报告。他反复向干部讲:一二九师的全体干部要在认识张国焘分裂主义危害性的同时,自觉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中央出现的这次分裂,责任在张国焘,不在下面。下面的同志只要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提高了认识,总结出经验教训就行了。他还教育大家,党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不管你本事有多大,人有多少,也不能与中央对抗,更不能同中央闹对立,要用无产阶级的党性和铁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党的团结。林育英的报告,对增强一二九师干部的团结和统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部队改编后,党中央要求八路军各师在抗战中要机动灵活,避实就虚,以游击战为主。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一二九师一开拔到辽县,刘伯承与林育英就商量决定办一个游击训练班,培训军队和地方游击队干部。训练班开学后,刘伯承、林育英亲自去授课。干部们分期分批地到训练班学习后,就带队到各地“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开展游击战时,既要反对只游不击,又要反对只击不游,坚持游而避实,击而就虚。由于刘伯承与林育英在战略战术上的超前工作做得好,一二九师在后来的对日作战中屡屡获得胜利。如在打阳明堡飞机场时,他们就用了奇袭的办法,一次击毁敌机20余架,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按计划,一二九师要在9月6日召开全师“抗日誓师”大会,但这天却下起了倾盆大雨。陈赓和李达一再向林育英建议:雨天在外面站久了,干部、战士恐怕会得病,是否将誓师大会改在晴天进行。林育英不同意改期,他说:“已经决定了的事情,不要轻易变更。我们是军队,如果朝令夕改,将会影响干部、战士的情绪。誓师大会照常进行。”在誓师大会上,林育英代表党中央及中央军委,授予一二九师指战员“红军十年纪念章”。这次大会虽是在雨中进行,但因准备周到,指战员情绪高涨,会议开得极为成功。誓师大会后,部队一边学习,一边整训,为开赴抗日前线作准备。
因脑病时常发作,林育英不得不带着健脑器工作。后来,由于病情加重,他经常晕倒在工作岗位上。鉴于此,刘伯承特地向党中央报告了林育英的严重病情,建议中央将林育英调回延安治疗,并另派一名政委到一二九师。毛泽东接电后,当即与张闻天等人商量,决定调林育英回延安,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继任一二九师政委一职。
对林育英在一二九师的工作,李达将军在《发扬老前辈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一文中,作了如下回忆和评价:“张浩(即林育英)在一二九师工作到1938年春,即被调回中央。他在部队工作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当时正是我党我军处在历史转折关头,即由土地革命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由反‘围剿’变为抗日。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任务,这需要强有力地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工作,张浩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适应了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张浩同志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是坚决和认真的,因而对一二九师的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建设贡献很大,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
毛泽东亲自为林育英执绋抬棺
1938年1月,林育英回到延安。在延安期间,林育英一面治病,一面负责有关工人运动的工作。3月中旬,林育英任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大队长,曹瑛任教导员。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林育英是中央候补委员,参加了这次会议。林彪也列席了大会。由于林育英对革命事业的突出贡献,大会选举他为中央委员。与会人员合影时,毛泽东、林育英不约而同地站到了后排。毛泽东拉着林育英的手说:“来,我与你在一起。”这时,林彪走了过来。毛泽东又把林彪往林育英右边一推说:“你们是堂兄弟,更应站在一起。”这样,六届六中全会的合影照片上,林家二兄弟第一次同毛泽东在一起合影。
1940年4月30日,林育英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应邀到延安青年文化沟出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会议开始后,先由周恩来作演讲。接着,大会主持人请林育英发表讲话。林育英像往常一样,振作精神,走到台前,发表庆祝五一节重要意义的演说。讲了不到10分钟,他突发脑溢血,警卫员迅速上前抱住了他,并立刻把他送往医院抢救。因抢救及时,林育英无生命危险,但却无法站立起来,更无法再为党工作。
由于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林育英的半身不遂始终未能治好。他虽然卧床不起,心里却时刻想着中国革命,想着党的事业。
住院期间,毛泽东亲自到林育英住处看望他。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林育英同志,我总想来看你,因为太忙,一直没能来成。”毛泽东的关心,使林育英深受感动。他对毛泽东说:“主席,我是老病号。你太忙,不要再来了。”毛泽东在林育英床边坐下,又说:“你要注意保重身体,争取早日康复。”林育英说:“我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保养也无益。革命事业正需有人去做,我却躺在床上起不来,心里非常难受。”“你现在不要想那么多。对你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让身体早日康复,病好了接着干嘛!”
1941年8月,日军战机飞到延安上空,轰炸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领导人住处。飞机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后,炸弹如雨点般的倾泻下来。一颗炸弹在林育英的窑洞门口爆炸,窑洞被震得不停地颤动。巨大的爆炸声,使林育英的大脑、心脏受到刺激。他的病情急剧恶化。接着,他的身体出现水肿。他的秘书、警卫员及妻子等人见他生命垂危,连忙将他送往延安中央医院抢救。名医何穆对林育英的病情进行了彻底检查,结论是:心脏大了3倍,肝脏、脾脏扩大,还有肺水肿,肾脏亦有毛病。
毛泽东指示中央医院全力抢救。经过何穆、金茂岳等名医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林育英的病稍有好转。躺在床上,林育英时常回想自己参加革命的艰难历程和党内复杂的路线斗争,怀念引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堂弟林育南和战友恽代英、李求实等人。一天,他与一同住院的原一二○师政委关向应谈起王明把持中央领导权期间,残酷打击、迫害为党的事业作过巨大贡献,又有很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人的情况,引起关向应的同情与关注。他俩决定一起向中央和毛泽东上书,建议党中央重新给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同志作政治结论,肯定他们勇于与王明路线作斗争的英雄业绩。很可惜,这项工作刚刚开始,林育英的病情又突然恶化。
1942年2月,林育英得知林彪已回到西安,心里很高兴。此时,林育英很想念林彪。恰巧,林育英的一位老部下因事要去西安。临出发前,他来看望林育英。林育英得知老部下马上要到西安去,拉着他的手说:“麻烦你给林彪带个口信,我快不行了,希望他早日回延安,我们见见面。”
2月14日,接到林育英口信的林彪回到延安。吃过午饭,林彪先到交际处看望了父亲林明卿后,连忙去看林育英。林彪仔细询问了林育英的病情和治疗情况。林育英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我的病情很关心,尽了最大的努力。只是我的病太重了。”他俩谈了好一阵。当医生查病时,林育英见时间不早了,便对林彪说:“育蓉啊,今天见到你,我有几句话要说,也算是我的嘱托,你要好好记住。”林育英接着说:“我们林家三兄弟参加革命后,最早去世的是育南,他实际是受王明迫害而死的。他蒙冤而逝,死得太可惜。近来,我与关向应同志曾谈过这件事,也向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反映过,组织上应对他和何孟雄、李求实等同志的问题作个结论或肯定。中央已经在考虑这个问(下转第48页)(上接第34页)题。你回来了,要把这件事与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再谈谈。育南才华横溢,能文能武,很了不起,又是我和你的革命引路人。他的冤屈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关系到党的路线和大是大非问题。我们如不为育南说公道话,对不起党,也对不起他。”林彪说:“这件事我记住了。”
2月下旬,林育英的病情日益恶化。3月5日,林育英用微弱的声音将警卫员、秘书及妻子等人叫到身边说:“我不行了,革命20年如一日,未能看到革命胜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1942年3月6日凌晨1时45分,林育英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
当天下午,中央成立了林育英治丧委员会,由李富春、林彪、邓发等人组成。遗体移入中央大礼堂。3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中共中央委员张浩同志积劳成疾病逝》的消息。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林育英守灵。本来,治丧委员会通知8日开始吊唁,但7日各界同志自发先期前往吊唁者就达500余人。许多人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得知林育英同志逝世的消息,心里很难过,等不到明天了。”3月8日,延安细雨纷纷。上午4时至9时,延安各界人士万余人参加了林育英的遗体告别仪式。这一天,毛泽东亲自为林育英题写了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3月9日,中央决定公祭林育英。公祭之前,毛泽东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林育英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同志们的心情也是如此。为表示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我提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主要领导人亲自抬。”朱德、任弼时都表示同意。上午9时,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主祭,李克农念祭文。在公祭仪式上,中央领导号召大家学习林育英对党忠诚、英勇不屈、吃苦耐劳、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正派的好品德、好精神。仪式结束,万余人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安葬。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一次执绋抬棺。安葬林育英当天,《新华日报》发表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对林育英一生的贡献和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张浩同志是职工运动领袖,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他在艰苦奋斗的一生中,学习和掌握了革命理论,领导了职工运动,成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优秀的战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