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写“80后”的历史 描述蚁族生存艰辛
2009年,《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问世,“蚁族”这个庞大的城市沉默群体,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
时隔一年后,“蚁族”概念提出者、“蚁族”研究第一人、学者廉思及其团队推出《蚁族Ⅱ——谁的时代》。
在这本被称为蚁族续集的新书中,与“蚁族”或多或少有着关系的人们相遇,他们中有城二代和村二代,有坚守阵地者和四处漂泊者,有外企白领和私企小工,有花甲教授和九零后学生。
廉思日前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如果说《蚁族》第一部是引发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而缺乏深入对群体的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分析,那么第二部更多是着重于对首部作品“缺陷”的修正。
位于北京郊区的唐家岭,曾经是“蚁族”蜗居地的代称,那里有着《蚁族》之歌的创作者哥俩,那里曾住着月收入2万却坚信攒钱买不到北京一间厕所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硕士生,那里有着太多各不相同但命运相似的“蚁族”。
如今,唐家岭破旧的村落早已在拆迁中消失不见,但留在人们心中的“蚁族”蜗居地印象却挥之不去。
读者会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希望与梦想
廉思告诉记者,相比主要以唐家岭为调研对象的《蚁族》第一部,《蚁族Ⅱ》走出了唐家岭,调研扩大到七个城市,面向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蚁族”。
“我们已经超脱了对这个群体的描述和再描写,不再是针对个别群体,读者会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希望与梦想。事实上,‘80后’或多或少都会找到自己精神上的‘蚁族’,更多人包括我都非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蚁窝’中。也许我们没有‘蚁族’那么窘迫的生活,但在现实的无奈与无力面前,谁人不是蝼蚁?”廉思说。
廉思说,记得第一部《蚁族》问世时,曾有人指责它既不符合学术规范,又没有什么宏大的“理论”,只不过是一些研究报告、任务专访和调研手记等素材的堆砌,而这本《蚁族Ⅱ》,则可能更会让某些人感到“失望”和“愤怒”了。
廉思进一步说,相比于第一部《蚁族》中完整的结构,《蚁族Ⅱ》有点四不像:对话、来信、回访、报告、评论等都混合其中,但他希望读者能从这部杂糅的作品中,找到不变的主题——如何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本书仍然没有想象,只有事实
面对可能的非议,廉思强调说,尽管《蚁族Ⅱ》不是第一部《蚁族》简简单单的延续,但有两点却是共通的:一是这本书仍然没有想象,只有事实。他说,非虚构文学的力量在于其真实性,与虚构相比,真实更能震撼人心。二是本书的作者依然全部是“80后”。“80后”写“80后”的历史,既具价值性,又具挑战性,因为要求“我们首先是观察者,在研究和书写时,必须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和态度。”
廉思表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是他们希望《蚁族Ⅱ》所能达到的效果。
“事实上,在第一本书推出后,我听到诸多批评声音,更多人认为我们并没有提出对策,缺乏建设性建议。的确,最初局限于唐家岭的调研,我们只能将‘蚁族’的状态呈现出来,表达‘蚁族’挣扎的状况。第二本书是在更广泛地区典型个体调研基础上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本书的区别或变化在于实现了从个体或单一群体向当代青年整个群体思考的跨越。”
自筹百万经费搞研究
家境不错,是朋友对廉思的评价。当这位生活富足、长相斯文的北京“少爷”一头扎入生活窘迫的“蚁族”群体,甚至跟着一些穷大学毕业生们在“蜗居”里包饺子过新年时,他身边的朋友都感到不解。
在朋友们看来,学习过经济、管理、法律、政治,博士后出站,坐过机关的廉思本应该“一本正经”的在对外经贸大学的课堂成为一名学究,但他却选择了探讨一个社会边缘群体的问题。
事实上,廉思的举动跟他的另一个身份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国家级课题《潜在危机:中国“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项目主持人,廉思身兼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3年调研,与“蚁族”面对面访谈
2007年,廉思带领课题组开始从事“蚁族”群体研究。2009年,主编《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将“蚁族”现象带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持续探讨。
廉思所进行的大量社会调研是建立在经费基础上的。相比2007年至2009年在北京唐家岭的调研,2010年面向全国7个城市的调研花费了近一百万元经费。
廉思认为,“这很便宜了。”
对此,他解释说,此次调查在全国七个城市进行,耗时半年余,累计共发放调查问卷5161份,回收有效问卷4807份,回收率为93.1%。
而且,这些调查既不是网络调查,也不是电话调查,每一次都是由调研队伍直接深入到“聚居村”内,与“蚁族”群体面对面接触,发放问卷,进行访谈。这样的调研固然费时费力,但它保证了受访对象的同质性和调研质量的稳定性。
“一百万研究经费用掉了我所有积蓄”
当然,100万也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廉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半开玩笑地说“一百万研究经费用掉了我所有积蓄,我现在也是一个穷人。”他补充说,“国家给的研究经费相对这次调研费用只是杯水车薪。”廉思的朋友也证实了,廉思的确是自筹经费解决调研费用的。
在廉思的新书发布会上,主席台的正中央摆放着一个显眼的奖杯,而这个奖杯是广州日报给他颁发的。
“这个奖项是我获得最重要的奖项”
2010年1月16日,在《广州日报》主办的“2009中国图书势力榜”评选中,通过对近30万网友投票、专家评委认证以及市场表现三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蚁族》一书被评选为非文学类十大好书之一。
“这个奖项也是我获得最重要的奖项。”廉思说。
他告诉记者,他见到广州日报的媒体朋友就特别亲切,“广州日报是国内第一家报道和关注‘蚁族’和我的研究团队的,也是借助广州日报的力量,‘蚁族’这个群体才能受到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并成为我继续研究的基础。”
何谓“蚁族”
《蚁族Ⅱ》中,关于“蚁族”是这样概括的:它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该群体高智、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
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
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