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多森:乱世中出任中行第一任总裁
中国银行总行1912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孙多森于当年12月至1913年6月,出任第一任总裁(初任命时叫管理,几个月后根据《中国银行章程》改称总裁。在其之前由吴鼎昌任监督,主持行务)。他在位虽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那是个民国初建,南北对峙、政治形势非常紧张,财政上捉襟见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万事开头难的时期。孙多森凭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办了几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其实在他出任总裁之前,就已经参与了中行的事务,主要是如何处理大清银行中的商股的问题。中国银行的前身是晚清政府的大清银行。然而大清银行并不是完全的国家资本,而是有一半的民间资本(即商股)。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大清银行自然随之垮台。作为其中的官股部分由民国政府接收没有问题,而其中的商股怎么办?新生的民国政权起初并不知道还有500万商股问题,于是引起大清银行股东们的巨大恐慌。那时孙氏家族的亲戚中,有许多人是大清银行的股东,大家手里捏着大把的股票,心里非常着急,眼看有一夜间变成废纸的危险。这时候股东们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选出代表去南京,向孙中山先生呈文,要求新生的民国政府体恤民情,不要将大清银行没收,而建议改组为中国银行,只将原有的官股改收,保留商股,使当年的股东继为民国时期的股东,于国于民都有利。
商股们推出的代表中,就有一位是孙多森的表侄,即扬州何园的第三代、何维维的孙子何世模。何世模是日本留学生,在日本时期听过中山先生的讲演,对其极为钦佩,也有过一面之交。他到南京时,正是南京政府为筹军饷一筹莫展的时候,因国民革命军为对付袁世凯的武装,在长江一线集结了大批部队,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而民国政府刚刚建立,根基未稳,银行、税收机构等财政金融机构尚未就绪,致使军饷无着,每天来陆军部催讨军饷的人有数十拨,急得陆军总长黄兴寝食俱废,乃至于吐血,孙中山先生也不得不亲自设法借款……在这种情况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作为中国银行上海行很快就开业了。可是孙中山先生这个临时大总统仅当了一个多月就辞职了,由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还好袁世凯并不推翻前账,仍旧批准了“改组”计划。但是新上任的财政总长熊希龄不肯买“商股”们的账,他要把商股的股本,全部转换成存款存入中行,使中行变成全官股的国家银行。这样一来,不仅商股股东们一下子都变成了存户,而且中国银行几乎变成了一个无股本的银行,因为原先的500万元官股已经耗尽,全靠500万元商股支撑。如今商股变成了存款,那中国银行岂不成了无资本之银行?一个无本银行还会有什么社会信誉?这不仅不会成为国家银行,而且其生存都会成为问题。熊希龄的决定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当时孙多森正在北京(辛亥革命时他曾作为清廷内阁的代表,随总代表唐绍仪参加上海议和,会后回到北方),他坚决支持了商股们的立场,多次为商股代表何世模出谋划策,并向北京的实权人物传递信息,施加影响。在参议院会上内定将由周学熙继熊希龄之后任新财长时,他又抓住时机,积极向周学熙申明利害,促其抛弃熊财长的决定,而回到原先孙中山先生的决定上来。待周正式上任时,商股联合会旧议重提,周学熙遂作出了“如有股东不愿改换存单,仍愿改换中国银行股票者,亦听其便”的决定,终于使这一中行初建时的巨大矛盾得以理顺。
1912年9月,财政总长周学熙于财政部内设立了国家银行事务所,派金邦平为总办、任命孙多森为会办。这一决定,可能是周学熙与吴鼎昌的矛盾所引起的。因周看不惯吴,吴也看不起周,周设立国家银行事年所,客观上是对吴的箝制。吴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周正中下怀,于当年12月呈准袁世凯,将孙多森任命为中国银行管理(四个月后按《章程》改称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