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中传奇之开国武官
在众人眼中,驻外武官风光无限,新中国第一批武官被誉为开国武官,都是从军队中精挑细选出的人才。昔日这些冲锋陷阵的将领走上折冲樽俎的外交战线又是怎样的潇洒倜傥呢? 能称得上新中国开国武官的只有13位,杨亚中是其中之一,曾驻捷克、匈牙利等国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匈牙利爆发了 举世震惊的“十月事件”,身处风口浪尖的外交官们遭遇了生与死、荣与辱的考验。如今,杨老先生已经故去,很多历史疑团无法揭开,但从他生前只言片语的披露中仍可以感受到我武官临危不惧,捍卫国家尊严的风采。
杨亚中是1949年11月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后,从四野138师的领导岗位径直走上外交战线的。出国前,外交官们先在北京进行了短期培训,学习内容新颖而繁杂,从业务、政策、外语到照片:捷克各国武官聚会 前右三杨亚中 照片:匈牙利各国武官聚会 前右三杨亚中 外交礼仪,甚至吃西餐用刀叉、穿西装打领带、穿旗袍和化妆也列入课程。都是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老战士,哪习惯拘泥这么多繁缛小节?那些陪丈夫出国的妻子,一听说要被称“夫人”打心眼里反感。穿惯了宽松质朴的军装,忽然改成紧身的旗袍,既不好意思又浑身不自在。习惯了“河东狮吼”,却要悄声细语。学跳舞时,夫人们抵触情绪更大,搂搂抱抱不是资产阶级太太小姐那一套吗?面对抵触,上级不得不挤出时间组织大家学习讨论,统一思想。培训期间朱德、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及军委情报部长李克农都来问候,看到首长们如此支持,外交官和夫人们才放弃了“抵制”。
杨亚中是首任驻捷克斯洛伐克武官,1950年底到任时才33岁,正是再创业的好年华。驻外的几年中,他并不避讳自己在文化知识上的不足。其实,提高文化知识,学习外语是开国武官们普遍面临的难题。杨亚中的历练过程很有代表性,他拿出了战争时期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劲头,连死都不怕,还怕别的困难吗? 当时中国驻捷大使馆请了一个捷克女教师教俄语,高大威猛,严肃认真。杨亚中卷舌音发不好,于是整天“嘟……嘟”地练,同事们离挺远就知道是杨武官来了。打扫卫生的捷克女服务员听到这奇怪的发音,开始忍不住笑,后来也被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频伸大拇指表示佩服。好不容易卷舌音过关了,可那一口江西乡音念出的单词常引得大伙哄堂大笑,连那位严肃的女教师也破颜而笑。但杨亚中硬是凭借一口“江西音”结交了大量外国朋友,赢得各方称赞。 刚出国时,我们的军装样子很土,虽料子不错(将校呢),做工很糙,头上是大盖帽,却无肩章领章,胸前别一布质的标志,上书照片:捷克国防部长接见 右四杨亚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加上我爸1.65米的瘦小个子,和那邦块大膘肥,人高马大的的外国武官反差极大。一次,武官们组织打猎爬山,这邦老外带蔑视的眼光对我爸说:“你慢慢爬,我们上面等你。”,我爸微微一笑,说:“行,我先抽个烟。”,等那些老外气端虚虚到山顶时,只见我父已在山上,他们大惊失色,由衷佩服。他们哪里知道,杨亚中瘦小的身躯,纤纤的细腿,却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千里跃进林海雪原,挥戈剑指长江之南。爬个小山,何足挂齿。 杨亚中卸任时,捷方为表彰他在中捷两国关系上作出的贡献,特意赠送一支捷制的双筒猎枪,枪托上专门镶一金属标记,上书写父亲名字。捷克造枪业十分闻名。据说这次送枪也是一曲绝唱,以后历届驻捷武官再无人享此殊荣。遗憾的是,这支来历不凡的枪在“文革”中被有关部门强行收走,据说已被当年支左者用作拍马屁的进见礼了,至今杳如黄鹤。
匈牙利是一美丽富饶的国家,闻名遐迩的多瑙河涓涓不息地穿过布达佩斯。1955年,杨亚中调任驻匈武官,一到任就被这里秀美的景色所吸引,然而正当他满怀信心开展工作的时候,第二年秋,震惊世界的“十月事件”在匈牙利爆发,这场风波造成了匈国内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中国驻匈使馆也在动荡的局势中一度危机四伏。作为武官正是独当一面的时候,既要完成国内交给的搜集情况任务,又要不时出面与匈的各政治力量斡旋。 那个时候,正在国内上小学六年级的杨亚中之子托付给老战友,远方的动乱让小小年纪的他每天为父母的安危害怕,直到从收音机里传出父亲“遥远”的乡音才有了靠山的感觉。那天,广播里滚动播出杨亚中代表中国政府慰问难民的新闻。他霸占了收音机,听了一遍又一遍。看到许多小朋友投递过来的羡幕眼神,少年的他又美美地自豪了一回。 后来听杨亚中讲,“十月事件”让匈牙利的局势动荡不安,完全处于失控状态。街头乱枪时常响起,电线杆上吊着的公安军尸体随风摆动,没有经过战争的人看了真会心生恐怖。杨亚中身经百战,对血雨腥风并不在意,可对于事件的走向也是心里没底。中国驻匈大使馆还常常遭到流弹袭击,处境很危险。使馆的食品供应早已无人顾及,幸亏之前保存了一批准备开宴会的肉鸡。敢情鸡肉味道再美,也架不住天天吃,虽说靠鸡肉勉强度过“饥荒”,可是以后见到鸡肉就反胃,好一阵杨亚中算是与鸡肉绝了缘。
由于工作上的需求,处境再险恶也不能临阵撤离,并且还要身先士卒。身为武官,收集情报向国内通报更是杨亚中义不容辞的任务,那段光阴是我爸外交生涯中最危险最忙碌的日子,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驾车往返于大街小巷收集信息,哪里枪声密集就到哪里去。他的汽车曾遭到武装人员的围困,他们用木棍枪托敲打着汽车,狂呼口号,面目凶狠,有人竟还将车上的五星红旗扯下,被激怒的杨亚中大义凛然,挺身上前,大声痛斥这种恶劣的无理行为,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动乱期间,杨亚中还接触了匈牙利大名鼎鼎的反对派领袖纳吉,他坚持原则,不辱使命,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杨亚中回忆那段历史说:纳吉接见时压力很大,对话时煞费脑子,生怕说错话,造成国际影响。 “十月事件”后期,苏军坦克开进匈牙利,纳吉遭到逮捕,并被处以绞刑。动乱平息之后,周总理和贺龙秘密访问匈牙利,杨亚中陪同两位领导人参加了很多不公开的活动。
回国后,因其在“十月事件”中表现出色,很多单位请他作报告,着实风光了一番。关于匈“十月事件”,东欧剧变后有各种争论,有称其为“人民起义”,今天不管如何定性,在那个年代里,杨亚中作为一个外交人员,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这段历史,曾在北京晚报、瑞金日报等报刊报导,至今网上还广为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