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具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南京保卫战老兵双重身份的李高山老人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58075386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8年03月26日

苦孩子,早当家

发布时间:2018-03-26 16:45:20      发布人: 孝爱天使

难民区有美国的使馆,打美国的旗帜,那时候我们也不懂这个。有美国国旗,鬼子就不敢进去乱搞。也有时候会来搜壮丁,只要是青壮年,他们都认为是当兵的,就要抓走。妇女都抹着黑灰,打扮成那样男的女的根本看不出来。日本人时不时来搜查、奸淫妇女。只要是妇女,他就奸淫,只要有反抗的,就杀掉。因为我是小孩,日本兵当时也把我抓去了,给他们养马。白天喂马打扫马厩,晚上就睡到马厩里,一直到这支日本部队撤退。打扫马厩时,日本人吃不了的、剩下的东西就给我吃。那时候小日本侵略中国是有计划的,他连小菜都带来了。他们一个人带一个干粮袋子,里面什么都有,牙刷、牙膏、糖果那些东西都有,还有罐头:鱼罐头、萝卜罐头、豆子罐头之类的,丰富得不得了。另外他们用咖喱粉熬的大菜,烧了一桶,十几个人舀着吃。日本人走的时候给了我一张“良民证”,所以我才平安留下了,回到难民区。

我在难民区待了个把来月。难民收容所就一栋楼,男男女女都在这一个楼里头。我在里面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我讲广东话他们不懂。有个姓周的男人,叫周桂山,他老婆姓展,没有儿子,就把我收留下来当儿子。他们家是做饮食生意的,打烧饼、卖早点。他把我带回去,做烧饼的时候帮他生个炉子。但是这个人好du,喜欢打牌,做两天生意有一点收入了就去打牌,打牌输了以后就没本钱做生意了,所以生活很困难,要养活四个人,他们夫妻,一个女儿,还有我。后来他女儿许配给了伪政府的一个秘书,全家迁到了上海,觉得我没本事,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把我丢下了。国民政府迁回南京之后,周桂山女婿就失业了,靠放高利贷为生,然后就到处讨债。

我被丢下的时候,周家的老太(周桂山妻子)把我介绍给一个饭店,是她妹妹的夫家,姓杨。杨家兄弟合伙开了个饭店,我就通过介绍到饭店去打工,过去叫学徒。我什么事情都做,削土豆、打杂、做小工、挑水、洗菜,什么都干。我待在饭店打杂的时候,一天到晚什么都要做,连鞋都穿不上,就穿那种草鞋子,久了就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连路都不能走,睡又不暖,就是一层稻草裹着当被子。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脚就不能走路了,不能干活。杨家兄弟里面的弟弟,也就是周老太妹妹的丈夫,他是在饭店参股的,看我人老实,又是个男孩,就做主收了我做养子。我的养父叫杨兆兴,他可能有三四十岁。收养我之后,我什么事都要做,既要服侍老人、做饭、打扫卫生,后来还要做面条。当时做面条不是现在这样电动的,是要手摇出来的,然后拿出去卖。所以说我是他们的儿子也谈不上,说不是但在他们家住着。一开始他们没有小孩,我来了以后他们家陆续生了五个小孩。当时生活比饭店里就好多了,衣服也有一些了,也有睡的地方了,饭基本上有人管,也很好。杨家在南京的饭店开在评事街,叫三新园,是个回民饭店。杨家是回民,但我不是。后来结婚了,老伴也是回民,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户口统计,就把我也登记成回民了。

三新园当时有点名气,生意比较好,但是后来生意不好,过不下去,就分家了。于是,我的养父杨兆兴开了个杂货店,搭了一个临时街面做五洋生意,也就是卖洋烟、洋酒之类的。他的家住在木料市,现在拆掉了。那里既是家,也是仓库。杨兆兴做生意糊涂,有一次进了五大箱子的大前门香烟,是很好的高档烟。一大箱子多少条不知道,但按当时的价钱来讲应该是很高了。进货的钱已经付过了,按理说应该把货送到木料市。杨兆兴也不管,不去问有没有送货,过了几天,发现货没送到家。他就去找这个送货的,报告给稽查队。当时稽查队队长和白下区队长,还有送货的这几个人是勾结起来的,他们把烟倒卖掉,得到的钱分掉。最后通过两个稽查队之间私了,也没赔钱,不了了之了。杨兆兴就换了个生意去做。他们家还有父母在,爷爷当时在唱经楼,是做面条的,后来就搬过来和他们一起住。杨兆兴生意做砸了又不顾家,他媳妇要顾家,老太(老人养母)买了一个压面机在家里,我就帮她压面条。这个时候还是在1945年之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我都在做面条。

1945年以后也没什么大变化。我一个人在南京,在这个家里很卖力,起早睡晚的,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了,晚上要十二点才睡觉,也不拿报酬,一分钱都没有。后来我觉得这样不行,就提出我要走了。老板(养父母)就想办法留我,如果找个人结婚的话我就走不掉了。

在我二十六岁左右(约1949年),杨家给我介绍对象成了家。当时因为做面条,家里有了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但是我个人没有。结婚的时候没有一分钱,钱都在养父母那儿,我们只管结婚,做饭,吃饭。养父母不把我当外人,他们吃什么我吃什么,每顿有两三个菜,少数民族吃牛羊肉,所以我也经常能吃到肉。即使后来上班了,情况也是这样,到家工资全都要拿出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