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笛王”俞逊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52383448
本馆由[ 孝在天地间 ]创建于2012年04月20日

1962、1982年人民日报上的俞逊发

发布时间:2012-04-20 14:42:22      发布人: 孝在天地间
1962、1982年人民日报上的俞逊发
龙韵新声整理
(一)1962年《人民日报》上对俞逊发老师的介绍

1962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喜听“魔笛”试新声》,介绍陆春龄先生吹奏的新作《奔驰在草原上》,并介绍了陆老对学生无私传授的事迹。其中,提到了当年16岁的俞逊发先生,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几十年前,陆老和俞老师之间那种温情感人的师生情谊。报道原文节选如下:

  喜听“魔笛”试新声
  新华社记者 张风
  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吹奏了他的新作《奔驰在草原上》。
  这位演奏家穿着一套浅蓝色制服,在四十多人的民族乐队伴奏下,横执笛子,吹奏出了各种变幻无穷的声音。从他的悠扬而又宽畅嘹亮的笛声里,人们似乎看到了阴山脚下一望无际的草原;从他的明快而又活泼跳跃的笛声里,人们又似乎看到了那青年骑手在驰马飞奔。他的笛声是那样华丽多彩,如同展现出一幅金色的阳光、绿色的草海、成群的牛羊、接连的蒙古包所组成的丰饶的塞外图景;他的笛声又是那样流畅欢乐,如同朗诵一首描绘牧羊人在月光下欢歌酣舞的诗篇。当他吹奏完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音乐厅内立刻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陆春龄曾在亚欧十多个国家访问演出过。他用一支中国竹笛吹奏曲子,像有些音乐评论家所说,具有魔术一般神奇的艺术魅力,因而有“魔笛”之称。《奔驰在草原上》是他去年从北欧访问演出回来,飞机低低地掠过内蒙古草原,看到如诗如画的塞外景色,止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创作的。这已是他的第五首作品。前几年创作的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三面红旗的《今昔》、《喜报》、《大跃进号子》、《闯将令》,被音乐界公认为优秀的乐曲。现在,这些曲子经常为上海和各地的笛师演奏,并由唱片厂灌制了唱片。

  在上海民族乐团内,陆春龄已经收了三位学生。不久以前,他们四人专门举行过一次“陆春龄师生笛子独奏音乐会”,一时传为乐坛盛事。在这一届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中,他的最小的学生俞逊发,也演奏了老师的作品《喜报》和江南丝竹《欢乐歌》;虽然只有十六岁,吹得已是那样流畅,而且一听便能感到,这正是陆春龄笛子的味道。
  陆春龄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课,教民族音乐系的学生。外地的民族乐团也时常派青年来上海,请他辅导培养。
  陆春龄对待学生,既亲切,又严格,以无限的热情把全部技艺传授给下一代。有一次俞逊发来练笛,老师正在吃饭,学生便在隔壁房内先吹起来;老师一面吃,一面听,三次放下饭碗跑去纠正学生的吹法。他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在旧社会中的遭遇,使青年人体会到今天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成长的幸福。师生共勉深入生活,为工农兵服务,使笛子这朵民族音乐之花,开放得更为灿烂。



(二)1982年《人民日报》上对俞逊发老师的评价

 198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文章《勤于耕耘 勇于开拓——喜听上海民族乐团音乐会》,作者为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先生。文中,对俞逊发老师的笛子独奏专门进行了高度评价。可见,当时俞逊发老师的笛声给音乐家们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美好了 。原文如下:

勤于耕耘 勇于开拓
  ——喜听上海民族乐团音乐会
  李焕之
  正值党的十二大胜利闭幕、举国人民欢庆佳节之际,上海民族乐团给首都人民带来了丰富多采的音乐节目,使首都音乐舞台上增添了瑰丽的民族音乐之花。
  音乐会演出的节目,琳琅满目,新作品与传统曲目都有着多样的品种、风格与题材,真是果实累累,这说明上海民族乐团有着厚实的艺术积累。在十年内乱期间,他们被强行解散,但自1978年恢复以来,他们重整旗鼓,仅仅四年多的时间里,依靠原有的艺术骨干力量,大力开拓,培养新生力量,恢复保留节目,发掘、整理传统曲目,并组织团内外创作力量写出不少新作品,这样,他们又迈开大步前进了。
  一个优秀的音乐演出团体要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要形成自己独创的艺术风貌。这一点,上海民族乐团是比较突出的。他们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在优美丰厚的江南传统音乐哺育下,使他们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风貌。譬如俞逊发的笛子独奏,显然是南派笛子的性格。《秋湖月夜》这首新作,意境清新,那甘美、淳厚而婉转低回的笛音,使听众有如置身于迷人的湖光水色之中,它的美与北派笛曲迥异;同时在创作手法上,很好地运用了江南民间乐曲的旋法与曲调发展的传统特色,而不用那种“慢快慢”的简单三部曲式;笛子的低音区也运用得好,那流畅、淳厚的旋律,显出了江南竹笛艺术的魅力。俞逊发在演奏赵松庭编曲的《三五七》时,表现出演奏者很好地掌握了传统吹奏技巧,气息与气口都能运用自如。
  从上海民族乐团音乐会演出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发掘与继承传统方面是做了大量工作的,特别从独奏者的曲目上,传统曲目占有较大的比重。不论是龚一的古琴或是闵惠芬的二胡,王昌元的古筝或是汤良兴的琵琶,他们有的是以传统曲目为主,同时也努力创作新曲目,也有的是着力演奏近代乐坛上的经典作品,如华彦钧与刘天华的作品。音乐传统是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我们的劳动人民也保存发展着世代相传的浩如烟海的民间音乐,这丰富的艺术财富,应该在民族音乐团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民族音乐工作者有责任让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经常欣赏到美好的传统音乐和优秀的民间歌曲,尤其是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以激发我们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古典与民间音乐的爱好,提高鉴赏水平。
  ……
  我觉得近年来民族器乐音乐有着可喜的发展,由于乐器改革的逐步完善,演奏技巧的显著提高,乐队编成也日臻丰满,这些同作曲家的广泛的创作实践正在相互成为前进的有利因素。我们兴奋地看到,民族音乐事业正在生机盎然地向前迈进。正当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党的十二大号召,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时候,民族音乐事业也必将出现一个兴旺发展的新局面。

自武汉高校笛箫联谊会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