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藝家俞遜發 樂曲滿懷人文情
人間社記者江芳妮
演奏風格匯集南北流派 可深情可豪放 勇於創新技法 為笛藝注入新生命
2004.05.27
--------------------------------------------------------------------------------
【人間社記者江芳妮宜蘭報導】中國當代笛藝家、大陸國家一級演奏家俞遜發,今年應邀擔任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第一位駐校藝術家。
俞遜發一九四六年生於上海,從事笛藝工作四十多年,也是口笛發明者,曾多次來台演出。善於表現帶有中國人文情懷的樂曲,意境幽遠。演奏風格匯集南北流派而,卻又自成一體,充分發揮笛子「吹情」的特色。
樂評家林谷芳曾以「深體人文、任運自如」、「源頭既清,波瀾自闊」為俞遜發笛藝作了貼切註腳。
早在十二歲就在上海「紅孩子」業餘藝術團登台演出,為南派笛子大師陸春齡發現,收為弟子。俞遜發也曾受教於另一笛壇宗師———趙松庭。
一九六○年俞遜發考入上海民族樂團,在勤苦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南北四大竹笛名家指導———南派的陸春齡、趙松庭,北派的馮子存、劉管樂。
他傳承大師們的絕藝及精華,再加上自己深厚的底子,不但能吹奏細膩深情的南北曲笛,對於高亢、粗獷豪放的北方梆笛,也能應付自如,技術純熟。
一九六二年俞遜發在第三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奏《歡樂歌》和《喜報》,一鳴驚人,從此嶄露頭角。
他多次隨中國藝術團、中國音樂家小組、上海音樂家小組、上海民族樂團等出訪美、法、東歐、非、亞、西德等二十餘國家及地區。
俞遜發在技術上敢於探索創新,先後創造十餘種新的笛子吹法,使笛子在表演技巧上注入新的生命。
這些多變化的吹奏法都一一應用在他的創作曲上,使其音樂風格有別於傳統音樂,多首作品也因而獲獎。
俞遜發曾與胡錫麟合作撰寫二十六萬字的「中國竹笛」,並與琴園合作彙編「玉笛飛聲———俞遜發笛藝四十年演奏曲譜彙編」一書,在國樂發展的藝術成就,已被列入「中國音樂家辭典」、「音樂欣賞手冊」及「上海文化年鑑」。
本文今晚七時十五分於中央廣播電台「寶島溫情」節目中播出。
俞遜發悠遊山河,笛聲交織澎湃流水,形成天然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