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大师俞逊发 玉笛飞声天地间 “撼”俞逊发难
在中国民族音乐笛子演奏家中,“撼”俞逊发难。
几十年来,民乐界风起云涌,“长江后浪推前浪”,然俞逊发深厚的人文功底,创造性的演技,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让后辈们“望尘莫及”。
现今,这位民族乐坛的笛子大师,仍在他的音乐王国中自由驰骋。他正在登向艺术之颠。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他无数次出访,先后到过欧、亚、美、澳、非等40多个国家与地区。他用那根竹笛、把古老的东方大国灿烂的艺术,撒播给五大洲不同肤色、历史的民族。
有一次在法国演出,俞逊发用他发明的三英寸长的口笛吹奏了《百鸟朝凤》与罗马尼亚的《云雀》、在场的法国听众皆目瞪口呆,不知他吹的何物。第二天,当地的报纸评说,“简直像魔鬼一样的能变,使人着了魔。”从此,他成了法国人眼中的中国“魔笛”。
何止蜚声欧美,在中国台湾,俞逊发是“座上宾”,从1991年至今,他先后受邀十三次访台,演奏、传授笛艺。1998年11月,俞逊发在台北音乐厅举行了一场“玉笛飞声”——俞逊发笛艺四十年回顾展独奏音乐会,演奏的由京剧唱腔移植的《珠帘寨》和《秋湖月夜》、《远方的思念》、《琅琊神韵》等十几首乐曲,再度轰动台湾。当地的著名乐评家评说俞逊发,“全然体现中国音乐道艺一体,无论是传统曲、新作曲,经他娓娓道来后,既是深情、又富苍茫,令人为之低徊吟咏不已,这种功力与涵养正是他在台湾经久不衰的原因……”
四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俞逊发的笛艺已臻炉火纯青。几十年心路历程、艺术及文化修养而修炼的“情”字,皆在他的乐曲中体现。
一曲传统的《妆台秋思》,把古代女子盼望戍边丈夫的长相思吹得凄清婉苦;曾获全国民乐作品一等奖的《秋湖月夜》,把南宋诗人张孝祥泛舟荡漾湖中所作《念奴娇·过洞庭》一诗中的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深刻地再现在玉笛声中;他所作的《远方的思念》,把一位美国女大学生,在中国艺术团在访美时,自费形影不离地追随中国艺术的“东方情”字,传神地再现出来;还有如《品茗》、《太极》等,无一不在“情”中。
在俞逊发家中,他放了一张《笛子顶峰音乐会》唱片。这是一家荷兰演出公司别出心裁地组织的即兴演奏会的艺术结晶。由日本的赤巴、印度笛、西洋长笛、中国竹笛四位演奏家,每个人出段旋律,现场录音。
那天下午,在德国慕尼黑的录音棚里,俞逊发找不到感觉。深夜十二点,他走至窗前,屋外,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只有昏暗的街灯在浑沌中眨着眼。望着望着,突然,他空灵飘来,在天地合一中,他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太极神功,那烟波浩淼太湖边传来的悠悠古刹钟声。一段美妙的旋律呼之而出。这就是以中国文化为底蕴的,后在欧洲28个城市巡回演出的、具有浓郁中国情调的《太极》。
在谈及这次独一无二形式的演出感受时,俞逊发说,“这是我演艺生涯中的又一个转折,当艺术深深融合在中国历史大背景中,其意境是外国人所无法比拟的。就中国竹笛而言,表现力远比他们的乐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