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亚”轮海难救生英雄张翰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51749659
本馆由[ 張 克 勖 ]创建于2025年04月16日

历史学者评张寅

发布时间:2019-10-31 09:57:35      发布人: 張 克 勖

                            [疏浚洛药河记]考证  

              (2019年10月获青岛市博物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王瞻越

                                                     平度市博物馆    王艳      曲涛


【内容摘要】:平度市博物馆馆藏一通《疏浚洛药河记》的碑刻。本文通过碑文内容,结合现存史料,考证了民国九年至民国十三年期间,时任平度县长的张寅(张翰庭)疏通治理洛药河的政绩、平度历史上“洛药河”的渊源以及碑文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疏浚洛药河记》碑刻 疏通治理 洛药河 书法艺术


        平度市博物馆馆藏一通《疏浚洛药河记》碑。此碑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圆首,高173厘米,宽67厘米,厚16厘米。邑人王锡鸿篆书“疏浚洛药河记” 碑额,李长淑撰文并书丹,楷书15行,满行33字,计420字。碑文记述时任县长的张翰庭发动洪兰乡落药河附近数十村庄民工疏浚河道事。现已断为两截,碑文略有剥蚀,尚可辨认:


                                               疏浚洛药河记

        县东北,山国也,地势因北高南卑,七八月之间雨集,山水奔流而下,县之南部汪洋浩瀚,有如泽国。居民被其患者久矣.

        壬戌春,县长温岭张翰廷先生巡行郊野,谓地皆膏腴,每转丰为歉者,因河流失治耳,乃命村民群起而堤防之,疏瀹之。佥称公关怀民瘼焉。

        其年夏,余南游,过东庄,里老谓余曰:“吾乡东、西洛药河,源出古迹、大小垒诸山。初则万派汇流,至傅家邱南歧而为二:一南流,迤东入大沽河;一南入助水河。二河相去数里,鲁家邱、瓦子邱等社数十村,或□河之侧,或环河之间,被患尤甚。张公乃特任警备队总队长陆军少校黄陂郭£华先生督工。是役也,畚锸云集,日千百人。郭公以指挥军队之法指挥农氓,风日□霾,不惮劳苦,故村民踊跃从事。未几而堤堰之颓坏者筑矣,砂泥之淤塞者去矣。孟夏之初,□苦亢旱,甘霖数日,河水安流,豪〔毫〕无泛溢之虞。时非盛夏,乃如大雨时行矣,其欲为二公试成绩焉?知此后纵有淫雨,亦不虑害余粢盛矣。二公之赐予吾民者,岂浅鲜哉!”

       村民不敢忘德,并不认没首事者姓名,爰采嘉石,祈为书之以垂永久。淑不敏,谨述里老之言以为记。

                                                                             邑人王锡鸿篆额

                                                                             李长淑撰并书

                                                                             中华民国十一年闰月                                                                                 谷旦。

                                                                              洪兰乡西洛药河附近                                                                                各村公民同立


       一、碑文记述张翰庭发动洛药河附近村庄民工疏浚河道事。据史料记载,张翰庭不仅上任初始疏通了洛药河上游河道(也就是碑文记载的疏浚河道事),而且在任期内还疏通了洛药河的下游,并利用农闲季节兴修水利之际调拨民工修路以便利交通,后在河道的两岸植树护堤,从而彻底治理了洛药河,消除水患,改善了洛药河周边的居住环境。

      据碑文记载,平度北高南低的地理环境,使平度东南乡东、西洛药河周围部分村庄每年汛期都会因河流失治,排涝不畅,遭受水患,致使膏腴的土地年年歉收,百姓只能望天兴叹。1922年春,时任平度县县长的张翰庭巡行郊野查询民情,发现该隐患,积极寻找解决水患的办法。根据当地的地势水脉和民情,首先从平度东南乡落药河流域(今平度市张戈庄、郭庄一带,这通碑刻就是在郭庄东万家村发现的),号召村民出工开始疏通河道,加固河堤进行治水。并任命警备队总队长陆军少校黄陂郭□华督工(查民国《续平度县志·政治志·职官》(1),民国七年设警备队,后改为警察队。“郭占鳌,警察队。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江南将弁学校毕业,九年任。十一年胶匪入境大掠,占鳌纵不截剿,去职” 郭占鳌应该就是这位督工,□华是他的字),不畏风吹日晒,不辞劳苦,修筑受损堤堰,清理淤塞的泥沙疏通河道,工程完成不久,夏季雨季到来,河水安然流过,无泛滥之虞。适逢乡贤李长淑于当年夏天路过此地,当地的百姓说起张翰庭、郭□华组织疏浚河道的事情,不忘他们的恩德,请李长淑为文书丹,刻石立碑,“以垂永久”。

       据民国《续平度县志》载:张寅(民国平度知事,字汉庭,浙江温岭人,日本东京警监学校本科毕业(1)),民国十年九月(1921年)任平度县长,1922年春天开始治理洛药河上游水患;洛药河疏浚后,流水通畅无阻,但下游的水患仍未解除,是年秋,张寅委派一等警佐田庆锡前往勘察,“一等警佐田庆锡呈报平度县署文”载:“惟查该水由东北二十余村之水汇流入杨家庄东清水沟,西流至宗家埠南干沟湾。来源既远,水势颇大,泛滥横流,一望无际。居民因生命财产之关系,不得不各利其私。于是挖掘水道,以邻为壑,因而纠众争殴,或死或伤,涉讼数年,久久莫结。迄今南北各庄视如仇敌,不通闻问”。张寅据实上报,经批准,民国十二年(1923年),利用农闲季节,调拨民工疏浚新河(今平度市南村、兰底、万家一带)。张寅指定修道浚沟,并发动沿河居民砍伐肃清河床内的树木、芦苇、杂草等,保证了水势畅流。不仅解决了河道沿岸居民因常年水患引起的宿仇,还便利了交通;1924年又在河岸、道路两旁植树,借固河道而尽地利,利用三年的时间彻底治理了洛药河并植树护堤排除了隐患,干了一件造福一方、万民颂扬的大好事。从1921年任平度县长到其下任龚积义十四年三月(1925年)(1)上任,张寅在平度任职达四年之久,是为民国前期任职时间最长的县官,其政绩是值得称道的。

      二、碑文中述及的“洛药河”,现已更名为“落药河”,曾是发源并流经平度的一条重要河流。民间传说多以“仙人过此,遗药入水,河水治病,多有奇效”为主题,演化而为多种版本。查检现存平度史料:洛药河,史称“落药河”、“罗药水”、“罗药河”,虽名称不同,但源头和尽头大体相同,中段的流向多有不同,可能是水患亦或是疏通改道。                 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八·志一·山川》(2)汇《通志》、《府志》、《旧志》、《李志》四家所言(3),互为考证。道光《通志》修正《府志》中记载的“落叶山”乃‘落药’之讹,证据就是“《通志》,有云河,下有古迹山、罗药水,而无‘落叶山’。俗名‘罗药水’为‘落药河’,疑‘落叶’乃‘落药’之讹……”,点出了古迹山、罗药水。同时,在《通志》中明确指出罗药水的源头——古迹山以及尽头——云河(“罗药河 《通志》:罗药水,出古迹山,入云河”,“云河 ……”《通志》:出云山,南流受古迹山罗药水,又南受红山小沙河水,经郭庄,入胶莱南河)。《李志》给出了落药河的源头、流向以及尽头(“落药河 源出火又山东南,绕马兰庄西南流,经落药埠,逾河沟,南经李傅庄,窝子丘,折而东南,经郭庄,又西南,入胶莱南河),《通志》对此给出了补充。(“按,火又山即红山。《通志》称‘云河既受罗药河水,又受红山小沙河水’。是小沙、落药为二,而土人县则呼为一,不言入云河。盖统云河并名落药矣……”)综上所述,道光《重修平度州志》中,落药河,又称“罗药河”、“罗药水”,出古迹山,绕马兰庄西南流,经落药埠,逾河沟,南经李傅庄,窝子丘,折而东南,经郭庄,又西南,入胶莱南河。

       光绪《平度志要·水利》(4):“洛药河,源出古迹山,西距州城四十里。南流过营里,赵郭庄、大白,迤西过河,又西北受红山、凤凰山、大垒山、泉水湾支水,南流至李傅庄,分派东下,过傅家邱、鲁家邱、钟楼埠、胡家庄、崖头,东入沽河。其经流自李傅庄南下至瓦子邱、郭庄、万家当、前埠洞,南入助水河。在未开‘助水’之先,东入姑河,南则经入胶河。助水河,西南流过大西头、朱家、黄邱,西南入胶河”。可见,在光绪年间,洛药河同样源出古迹山,在未开助水河之前,东入大姑河,南入胶莱河;开通助水河之后,则东入大姑河,南入助水河。助水河:“姑河南流至柏家寨、南北村、北元、开河、西流入胶河,助漕运,名‘助水河’”。

       民国《续平度县志·卷一·疆域志·山川》(5):“洛药河,源出古迹山,西距城四十里。南流过大白,迤西过河岔,西北受红山、凤凰、鱼脊、大垒、小垒诸山水;南流至李傅庄、傅家丘,分派南下。过鲁家丘、钟楼埠、凤凰屯,金顶、云台迤东诸山水南来入之,至崖头东入姑河。其分流自傅家丘南下,由瓦子丘、郭庄、朱家庄、李家庄,至北村之南,入助水河。在未开助水之先,分派东入姑河,南则径入胶河。姑河南流至北村之南,南村之北。元代开河西流入胶,以助漕运,名助水河。其经流自北村大西头、陈家顶、高家庄、庞家庄、朱家庄、吴家屯,南入胶河”。民国年间,洛药河“源出古迹、大小垒诸山”,流至傅家邱歧分为二,形成东、西两河,东洛药河南流迤东入大沽河;西洛药河往南流入助水河,民国时所记的洛药河与碑文吻合。

       时隔近百年,如今的落药河,流经洪山、麻兰、张戈庄、郭庄、南村、仁兆等镇村,长35公里,由五道口村东汇入大沽河,西洛药河已基本废弃。

        三、这通碑碑文的撰书者李长淑的书法艺术水平也颇值得称道。李长淑,字笑山,平度城西南关人,晚清秀才。李长淑是民国时期平度最知名的书法家之一,与古庄于翔鸿齐名,有“城里李笑山,城西于翔鸿”之说。从民间流传的李笑山许多墨迹看,诸体兼善,水平最高者为魏体行草书,气势雄伟,颇得赵之谦神髓,可见其名不虚。偶作篆隶,则风格高古,城东北豹竹涧有“细乳”刻石,点画刚劲,结字古雅,甚见功力。此《疏浚洛药河记》刻石为颜体楷书,点画精到,风格清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李笑山的书法已脱尽了“馆阁体”习气,对书法艺术有独到的理解和追求,不拘绳墨,尽性挥洒。对于深受传统儒学熏染、偏居小城的旧式文人来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李长淑是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之前的儒学生员,有较好的国学根基,从碑文中也能领略到他的文采。进入民国之后,直到日伪统治时期,李笑山一直以笔墨为生,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1949年秋被聘为东关小学教师,教授书法。

      《疏浚洛药河记》碑额,邑人王锡鸿篆书。王锡鸿,光绪甲午科举人,曾任滨州学正。民国二年(1913年),“县自治上级议事会、参事会,下级城议事会、董事会均成立”,王锡鸿当选为县自治上级议事会首届议长。


注释

(1)民国《续平度县志·卷四(上)·政治志·职官》

《源远流长的东来文明——平度旧志校注》上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2)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八·志一·山川》

《源远流长的东来文明——平度旧志校注》下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3)道光《重修平度州志》例称乾隆《山东通志》曰《通志》、万历《莱州府志》曰《府志》、康熙《平度州志》曰《旧志》、嘉庆时李本敬《平度志稿》曰《李志》

(4)《源远流长的东来文明——平度旧志校注》上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5)《源远流长的东来文明——平度旧志校注》上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