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祭写为民乐章——记道孚县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
用青春祭写为民乐章——记道孚县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上)
今年2月,甘孜州道孚县在全县范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综合整治工作,全县486名党员干部背包进驻,深入22个乡镇,158个乡镇村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汗水和血泪谱写了一曲曲为民服务的赞歌,道孚县瓦日乡乡长菊美多吉就是其中一个。
5月18日,对菊美多吉来说,是人生的最后一天,也是格外充实的一天。去世前一天,他已连续工作16小时,从一大早,他召开了尧日大队村组干部会议、鲁村村民谈话会,又接连走访了木拉村、鲁村的10余户农牧民群众,并与相关部门衔接瓦日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事宜,直至深夜12点才返回住处。5月19日凌晨,因带病工作疲劳过度,菊美多吉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33岁。
菊美多吉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医生曾告诫他,这种病不能在高海拔地方工作,不能从事繁重的工作,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为了工作,他却时常顾不上自己。瓦日乡鲁村村支书 俄孜降泽说:乡长在鲁村一直忙到晚上7、8点,俄孜降泽劝他留下休息,但他只吃了3个土豆又匆匆赶往县城。谁知,这一去,竟成永诀。
“第二天听到他走的消息,确实有点悲痛。我们乡长就这样走了,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活路也没做,围在地上,你看我我看你,包着眼泪。看到群众这样公认的干部,确实我们也忍不住……群众说:我们乡长平时都那么忙的、我们也那么忙的,平时给乡长端杯水、聊个天的时间也没有。群众就要求,我们明天去送下乡长 可以不?最后我们就开了个拖拉机到他家里面去了,最后送一程乡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他那个病是不能拖的,但是他一拖再拖,拖成这样。我觉得群众的评价没评错:有这么好的干部,我们群众是享福了。”
瓦日乡 鲁村是个地理条件恶劣的偏僻山村,村民出行只靠一条人行路,车辆无法通行,每逢雨季,地质灾害频发。为了给鲁村修建通村公路,菊美多吉到县交通局申请项目,四处筹集资金,有村民因道路靠近自己房子而反对,他就一家家做工作,翘起双拇指说着“卡祝拉威”(藏族人轻易不用的一种礼仪)劝说,如今,鲁村通村公路已基本完工,路面比原先加宽了一倍。瓦日乡鲁村村支书 俄孜降泽:
“我们乡长对老百姓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修通村公路时,乡长经常到现场来,跟我们一起,那条路是圆满打通了。他曾经给我们说,他的电话24小时开通,无论白天晚上,你们有事随便打,我能做到的全部给你们做到。村民提出用水泥砌堡坎,为了加宽道路,必须挖掉列瓦村一条水沟,他开车跑了5躺,去水泥局要来12吨水泥,为列瓦村用水泥重做了一条水沟。我们乡长曾经给我们承诺了的:只要他在乡一天,他为人民做一天的事情,为群众办实事,不说空话。”
瓦日乡鲁村村民巴绒大叔说,从菊美多吉来了后,就准备给老百姓办很多事情,做好了修路、修桥、修水渠等很多铺垫工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们知道他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干了很多事情,从他来了我们从他一言一行都知道他准备给我们干这些事,我们还等着他给我们实现。他去世前一天到了我们村,挨家挨户走访,再次详细记录每户村民的困难、迫在眉睫需要解决什么?茶也没喝、饭也没吃,饿着肚子就走了,没想到那天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还是应该让他好好吃一口老百姓的饭。我们心里很难过。”
菊美多吉生前同事、瓦日乡党委书记王勇:
“那天他跑了8个村,开了3个村的大会,工作量太大,太累了,气候又多变,忽冷忽热,又骑摩托又走路,流汗。作为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他自2010年调到我们乡上来以后,虽然短短一年多,但他做的工作,在干部、一般老百姓都得到了好评,他做人非常低调、做事非常高调,跟我们干部相处非常融洽,跟群众融入在一起,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而且是有种执着信念的人。”
用青春祭写为民乐章——记道孚县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下)
连续的忙碌,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乡长菊美多吉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他留下的三本会议笔记上,详细记录着多年来工作的内容,最后一篇,永远定格在了2012年的5月18日。
菊美多吉是四川藏区基层一线的好党员,是藏族干部的优秀代表。他去世后,省州各级领导前去看望其家属,送去组织的关怀。5月25日,道孚县为菊美多吉同志举办了追悼会,苍天动容、干群悲痛,上千名干部群众冒雨自发前往告别。每月逢藏历初三、初八、十五等好日子,村里的藏族阿妈都要为他点燃酥油灯,为他祈福。
菊美多吉去世前一天曾与之一起工作的道孚县组织部副部长、县党建办主任崔彩云:
“我们这个乡长是因公殉职,确实为了工作太劳累了!在我们藏区工作岗位上有无数这样的干部,他只是藏区干部的一个缩影和代表。他就总结了两句话:要当一个称职的乡镇干部,一要对群众有真正的感情,二要有责任感,确实这两点做到了,群众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心系群众、一心为民。工作12年以来,菊美多吉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打折扣地把党委政府的意图贯彻到群众中去,在他长期工作的基层一线、无论他到哪里,第一就是为老百姓做好事,每一步都在为老百姓解决实际的困难。
扎拖乡是菊美多吉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2001-2008年,他在那里工作了7年,原扎拖乡乡长、现道孚县食品药品监督局罗晓玲:
“他包的扎拖村,当时不通路,矛盾纠纷比较多,在他包扎拖村的3年中,他带领群众把村里每个自然村的通村路都修通了,有十多公里,当时没有一分钱补偿,需要干部下去做工作,他主动提出自己到村里做工作,当时干部下乡都靠走路,他自己掏钱买了一辆摩托,打起背包就下村去了。在那个村上大约住了半个月,我们去看他,他已经做好村民的工作,拿出自己画的图,道路怎么修,哪家人怎么说,详细告诉我们他的规划和完成的工作。”
扎拖乡老百姓在他调离很长时间后,一提到他还流泪、记挂他的好。扎巴片区 工委主任 彭措:
“扎拖乡波罗塘村支部书记觉乃,是哭泣着介绍菊美多吉的事迹的,他在扎拖乡时,上级安排的工作他是第一个完成任务,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对群众的感情是相当好的,关心群众疾苦,第一就是为老百姓做好事,负责。无论到哪儿,老百姓跟他感情好得很,群众的心目中是一个好干部。这个人确实是可惜了。”
2008年12月,菊美多吉从扎拖乡调到龙灯乡任乡长,龙灯乡拉日村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省级示范点就是在他的手里一步步建起来的,为改变长期以来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现状,他辗转于牧民家中,讲政策、做宣传,帮助群众早日住进定居房。曾与菊美多吉共事2年多的原龙灯乡副乡长 冬孜:
“菊美多吉到我乡后,涉及最大一项工作是牧民定居,因为在藏区实施是开局之年,这期间他做了大量工作,使牧民定居了下来,给牧民创造了后续产业的发展思维;第二就是矛盾排查,他通过自身努力,化解了很多矛盾,为我乡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在此期间发生了他身体上的不适,但他为了完成工作,克服了身体不适,坚持工作。”
今年初,道孚县开展驻村工作以来,菊美多吉兼任瓦日乡列瓦村村长,列瓦村 村主任 达瓦回忆起菊美多吉时说:在老百姓心中,他是了不起的人,是给老百姓做实事的人:
“乡长2月11号驻到村上来了,他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天天没日没夜工作。在我们村上,(修)水沟、路、天桥,他做了很多事情。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给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人。”
道孚县文明办的卓玛说:“他每一步都在为老百姓解决实际的困难,每到一地都和群众感情很好”。他到乡下去,有些群众穿得不是很好,群众开玩笑说:乡长,你穿得太好了嘛,他就把衣服脱下来给群众。2006年在扎公村工作期间,乡上干部凑钱 修扎巴公路,他把一个月工资都捐出来修了路。在菊美多吉的包里,总揣着一些纸条,上面写满了要做的各种琐细工作,他会给住院的藏族阿妈送上200元钱,会给翁姆家读初中的男孩送去一本他需要的新华字典。
卓玛还记得,家住瓦日乡尧日村的表弟丹孜考上了“9+3”义务教育,到成都礼仪职中就读,入学后,他的名字上存在曾用名和现用名的错误,学校老师要求乡政府出具证明。2011年3月,在临近学校开学那天晚上的9点多,用围巾把头包得严严实实的菊美多吉骑着摩托风尘仆仆赶到,把办好的证明送到她家里,卓玛说:“这么晚了,你骑了12公里山路过来多危险么,你明天早上拿来就可以了。”菊美多吉说:“我们出一个这样的学生不容易,一定要让他去读这个学校,有这么好的政策,又不要学费,如果学籍都不给他办好,就是我们的失责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卓玛说,当菊美多吉从怀里把户口本和证明交到她手里时,上面还带着余温,他说的这句话当时并不觉得什么,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