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集一生
郑集,中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衰老生化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研究的先导者之一。郑集生于1900年,是高校系统目前健在的最长寿的教授:2004年,郑集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授予“21世纪最有成就奖”,并收入该中心编撰的《世界名人传记专集》,以表彰他对中国生化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贡献。从20世纪20年代读大学开始,郑集在生命科学上耕耘了80年。在108岁高龄时,出了一本书名叫《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
- 个人简历
-
1928中央大学理学士
1931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
1934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igmaXiSociety的会员,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5年中央大学聘郑集为医学院生化科教授兼主任
1949年中央大学教授委员会主席
1950年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生化科兼任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教授、生化科主任
1956年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评郑集为一级教授(当时全国所有学科只有56名,现在健在的还有季羡林等)
1963年中央教育部聘郑集为高校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兼生化教材组组长
2005年21世纪世界最有成就奖得主
2008年出版《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
- 生平简介
-
郑集(1900年5月15日—),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四川南溪人。
郑集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刘家场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清寒。青少年时期,因贫病交加,上学时断时续。因无力进正规中学读书,通过自学。郑集出身于幼年的郑集常帮家中放牛、割草和打猪饲料。7岁进私塾读书,14岁升入县高级小学。16岁时因病休学一年,17岁才高小毕业。19岁时,他和一个同学约定暑假一同去成都寻找出路,经初小同学资助20块银元,两人步行七天到了成都。
1921年夏,郑集考上了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入学后因病,加上对学校的设施不满意,想出川转学到南京。后来终于如愿考上了东南大学。
1924年,22岁的郑集进入了国立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生物系,郑集刚进东南大学时,不懂得什么学分制,也不知道怎么选课,很偶然的,他闯入了生物学系秉志教授的办公室。秉志教授热心地帮助他选了中文、英文、化学等课程,还帮他选了秉志教授亲自讲授的普通动物学和钱崇澍教授开设的植物学。两位大师的亲身教学,不仅使郑集初步接触了生物科学,更让他学到许多毕生受益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郑集逐渐对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发生兴趣,冈此他选修了大量的生物学和化学课程.以至于在毕业时,生物学系和化学系中的任何一系都可以作为他的主系。
1928年,郑集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大学毕业后,郑集留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不久便有机会赴美继续深造攻渎博士学位。
1930年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专攻生物化学,并于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学习,193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历任中国科学社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生化科教授兼主任,华东军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系教授兼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1945年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创办生化研究所,培养生化研究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培养生物化学研究生的正式机构。一生桃李满天下。进入古稀之年后,开辟衰老生化机制研究,提出衰老机制的代谢失调学说,为中国衰老生化奠定了基础。
先后参与创办中国营养学会、生物化学会。曾任中央大学教授会主席、中国营养学会首任理事长。郑集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年长的教授,他过去大半生在南京大学医学院和生物系执教。2004年,南京大学收到来自“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的祝贺信,授予他“21世纪最有成就奖”。他还曾变卖家产(房产),捐给学校和社会,设立清寒奖学金和学术基金。 - 职业成就
-
如今,中国生化教育奠基人郑集一生中的主要愿望之一是通过推动中国生化教学,培养生化专业人才来达到祖国生物化学的发展。自1928年大学毕业到1994年,漫长的岁月里从未间断给学生讲课或做学术报告,编写教本。
编教材: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内无一本自编的生化教材。1937年,中大医学院迁成都后,郑集为了教学需要首先自编了一本英文版“生化实习指导”(LaboratoryManualofBiochemistry,成都华英书局,1938年出版)。此后,直到80~90岁,他还独自编着出版7种专着、56篇科学论着,如《普通生物化学》(第二版),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衰老与抗衰老》获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二等奖,《健康长寿之路》获全国优秀短篇科普论文一等奖。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9名,参加学术会议41次,74岁学日语、90岁还学朝鲜语,赴平壤参加老年学会议。
授课:
在上世纪30年代到上世纪50年代这段时期中,中国生化教师奇缺,郑集不辞劳累为有关学校讲授生物化学课。1952年秋,郑集在南京大学兼课。由于工作太忙,时间不好安排,只好排在早上第一节课之前(7-8时)上课,每周三次,每次上课他总是早来,讲完就匆匆骑车赶到丁家桥五医大上班。
研究:
郑集的另一愿望是改进中国人民健康和延长人类的寿命。他的研究成就主要为食品营养、大豆蛋白和衰老机制三个方面。他纠正“食物相克”的错误传说,进行膳食调查、食物分析。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