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逵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9377
本馆由[ wa1kt7 ]创建于2010年01月20日

陈鸿逵在科学教育事业上的奉献

发布时间:2010-10-09 10:28:08      发布人: wa1kt7
 1938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条件十分艰苦,陈鸿逵努力创造条件,坚持科学实验,表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当时实验室旁有一间贮藏室,里面不仅存放着实验用的各种小型仪器设备、玻璃器皿、试剂、药品、染料、材料等,而且备有一套木工和白铁工用的各式工具和材料,如台虎钳、锯、铇、凿、钻、白铁皮、铅丝以及各种不同规格的螺丝钉和制作母板等一应俱全,以便在需要某种实验设备时,可以自己制造。如单孢分离器、显微绘图仪、恒温箱、大小麦散黑穗菌花期接种用的MOORE氏抽气式部分真空装置、以及用不同指示剂和缓冲液配制的全套测酸碱标准比色器等,都是在那简陋的实验室里自己制成的。
  他刚从美国回来,因实验和研究的需要,要添置五六个不同级温的恒温箱,而有限的经费又无法购置,他便自己动手设计试制。对其中最关键的温度调节器部件,他利用乙醚、丙酮不同溶剂的沸点差异,按几种不同配比的混合溶剂灌贮于薄铜片容器内,用作温度调节器。这种自制恒温箱的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6,性能良好,顺利解决了研究及实验所急需。
  在湄潭时期,由于小城缺电,从杭州带来的电热恒温箱无法使用,许多实验及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完成。陈鸿逵决心解决保温培养箱的能源问题。他利用当时湄潭丰富的木炭资源进行试验,先制成炭粉、混和淀粉、粘土和水,找出最合适的配比,调制成糊状物,用木模压制成一定规格的长方形炭条,晾干后供使用。但实验和科研所需要的保温条件,要求炭条成型,不易碎断,点燃时能均匀缓慢持续释放热量。他运用热学原理,经过几十次试验终于制成炭条可持续燃烧24—48小时,箱内温度比当时室温(10℃左右)高出15℃以上。这就满足了病菌培养工作的要求。
  陈鸿逵执教数十年,以学风严谨著称于世。仅以他确定药用真菌——“雷丸”的学名为例,足以说明他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他参加编写《浙江省药用植物志》有关“雷丸”时,为确定它的学名,陈鸿逵首先请人在浙江各地竹林内采集到较多的新鲜“雷丸”菌核,然后在实验室内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促使菌核萌发,最终长出子实体的最适宜条件。经过几个月的观察,证实长出的担子果是一种呈褶状的伞菌。经鉴定后,确认这种伞菌为Omphalia lapidescens种,而我国的一些药用真菌书刊或论文中,涉及包括浙江省在内的“雷丸”时,其学名均写作Polyporus mylittael。这主要是互相转引、未经鉴定、以讹传讹所造成的。由于他治学严谨,最后纠正了这一错讹。
  他学风严谨的特点之二,是对学生要求严格,身体力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50年代,他亲自到浙江南部山区指导学生对甘薯黑斑病等的调查实习时,认真指导他们总结经验,仔细审阅他们撰写的报告。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对他们同样严格要求,不仅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原始资料、文献,扩大学术思路,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他重视正确地掌握规范的技术操作,并身体力行、亲自示范;对学生使用显微镜后随意离去或不按正确方法搬移者,他都给予严肃批评。
  陈鸿逵为人谦逊,平易近人,热心关怀学生们的成长。对来访求教者无不尽其所知,告诉对方,解答他们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当遇到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时,他牢记在心,然后一丝不苟地查阅文献,给对方以尽可能满意的答复。他经常为学生们审校、修改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译文,每以看到他们的成功而喜悦,但从不讲自己的名利和贡献。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深地熏陶着每一个学生。多年来,他为我国农业战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干力量。大家感到,在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陈鸿逵先生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