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生命的“回放”
——追记在抗震救灾中殉职的三名公安革命烈士
|
|
|
|
|
|
|
|
|
|
2008年5月31日,在灾区承担救援工作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直升机在救灾过程中失踪。
2008年6月11日,被找到的直升机乘员被证实全部遇难。这其中便包括理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特勤中队中队长陈健、理县城关派出所所长赵祥、理县公安局藏族协警员唐超。
追悼会当天现场气氛凝重。哀乐中,三名警察手捧三名烈士的骨灰缓缓走出灵堂……
数百名理县各族群众自发赶来为他们的英雄送行……
在陵园背后的青山上,几名当地的居民自发挂起了横幅:“理县骄子、舍身为民、热血铸警魂”……
公安民警赵祥、陈健、协警员唐超,他们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失去数位家人,但依然为更多失去亲人的同胞提供帮助的女民警蒋敏、面对嗷嗷待哺的婴儿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受灾群众子女的民警蒋晓娟一样,在这样一场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过程中,用自己的意志、爱心、勇气和生命,谱写着中华民族面对灾害不屈不挠、英雄气概的华彩乐章。
生命已经逝去,记者通过对三位英雄身后的采访,了解他们为灾区人民做了什么,并从中捕捉平凡生命中所孕育的伟大精神。分别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天摇地动。
5月31日是震后的第19天,通往重灾区的道路经常因余震及恶劣的天气仍难以保证畅通,直升飞机仍担负着巨大的运输任务。
这天下午2时,理县城关派出所所长赵祥和赶到帐篷的妻子李万筱商量抽空一起回到家中的危房搬运财物。随后他将跟随直升机一起将理县的重伤员运送到成都。
登机之前,他给妻子打了个电话:“马上登机,我关手机了。”然后,他又给自己的父母打了电话,说了之前已无数次说过的那句话:“放心,我一切都好。”
理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特勤中队中队长陈健自5月8日上班后,再也没见过自己的家人。这天一早,他用手机给父亲发信息说:“我一切很好,你们安心。”
理县公安局藏族协警员唐超自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正在休假的他从成都火速赶回理县。这天下午,他和赵祥、陈健一起登上了飞往成都的直升机,没有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
飞机失事,参加这次护送任务的三名警务人员全部遇难。
6月11日,三位警务人员的身份被确定,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两人未婚。“烈士年轻的让人心疼,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人民。”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局长夏德湖表示。赵祥
“他是人民的好警察。”这是理县桃坪乡农民孟昌贵对赵祥的评价。
地震发生时,孟昌贵正在地里干活,妻子在家里的二楼睡觉,突然一阵剧烈晃动,孟昌贵放下活火速赶回家。事后邻居告诉他,地震后有一位姓赵的警察一直在奋力地抢救他的妻子和财产,手都磨破了。
数日来,孟昌贵想去找他的恩人当面道谢,可一直没有机会。
6月11日,当赵祥的身份被确定后,邻居指着电视上赵祥的照片说:“就是他,是这个警察救过你家的人。”
追悼会召开的前一天,孟昌贵来到理县公安局的临时办公点,这位老实的农民最想对赵祥说:“谢谢,你是人民的好警察。”只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当面对赵祥说了。
赵祥所在的城关派出所距离桃坪乡只有一公里。地震发生时,他正好途经桃坪乡的谢溪沟,随即便投入了抢险工作。
在救灾的日子里,赵祥知晓羌寨房屋随时可能倒塌的情况下,组织当地村民紧急疏散群众,并帮助村民搭建临时安置点,全力为村民、游客提供帮助;
赵祥得知桃坪小学教学楼有危险的情况后,立即赶赴学校,将100多名师生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临时安置点;
在他的带领下,共转移被困人员800余人,搜救被困人员10余人,转移受伤人员3人。
5月16日,赵祥冒着生命危险徒步穿越危险路段回到理县,他顾不上看看自己受灾的母亲和妻子,一到县城便回到局里报到,主动担当起打通国道317公路桃坪至汶川路段的任务。
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他协调了8辆汽车,发动了60余人参与到道路疏通工作中,经过36小时的艰苦奋战,共抢通道路4.5公里,为灾区西路“生命线”的尽快通行,救灾物资车辆的顺利运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5月20日,赵祥再次回到理县,带领巡逻组民警在临时居住点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巡逻,竭尽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
赵祥的母亲刘秀云现年50岁,追悼会现场她一直在不停地落泪,儿媳妇李万筱在一旁搀扶着她,不停地抚摸刘秀云的手。每次想起自己的独子已不在人世,老人就难过得不能自制。
“他从小想当警察,工作兢兢业业,在家里平时吃饭我们都叫不动他,但只要一接到警局的电话,他马上就跳起来出门。”刘秀云表示。
地震发生后,虽然家就在当地,但是赵祥没回过家,他在电话里对父母说得最多一句话就是:“你们安全了我就放心了,你们一定注意安全,你们平安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李万筱说:“赵祥匆匆地走了,他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看到今天这么多人记着他、感激他,我才真正理解他的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我为他骄傲。”
李万筱原本是理县政府办公室的公务员,赵祥离世后,她已经向有关部门正式提出申请当警察,穿警服,她想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丈夫,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陈健
很多人看到陈健的履历表都会印象深刻,履历表里上写着:陈健毕业于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曾经在成都网通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后来到理县当交通警察。很多领导与媒体都问陈健的亲属为什么。因为成都网通部门经理的职位无论从待遇还是从工作环境看,都比一个县城的交警具有诱惑力。
但是在陈健的家人看来,他的选择再正常不过。“他从小就喜欢警察职业,至今家里还存放他小时候喜欢穿的警察服。警察职业是他的最高理想。”陈健的父亲陈邦林说。
2003年,陈健通过考试进入警察队伍,参加工作以来,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学苦练,不断提升交通管理业务水平,在短时间内便能独挡一面,成为大队的业务骨干。他曾多次被州、县公安机关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12月,因业绩突出,陈健被任命为交通管理大队特勤中队中队长。
从理县到陈健马尔康的家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可是陈健一年仅回家一两次,连续五年春节他都未能和家人度过。“我们理解健儿,他很孝顺,他的职业就是这样,别人耍的时候也就是他最忙的时候。”陈邦林伤感的说。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在国道317线上一辆客车碰撞在山体上,乘客和驾驶员被困车中。不到10分钟,陈健和另一名同事在大队长黄平的带领下赶到现场,冒着余震不断、飞石、山体滑坡的危险,从变形的客车中将所有乘客安全转移,并及时将受重伤的驾驶员送往医院救治。
地震导致理县道路交通中断,为尽快疏通汶川至马尔康的道路,陈健被派往理县城关至薛城路段执勤,协助相关部门疏通道路。余震不断发生,面临山体滑坡、飞石、泥石流等重重危险,陈健和同事毫不畏惧,坚持工作在抗震救灾一线,连续奋战72小时,协助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疏通了连接灾区的运输“生命线”。
道路疏通后,过往车辆骤然增加,道路通行压力增大,为了保证运送救灾物资和人员车辆的安全,陈健被派往桃坪路段执勤。地处桃坪至汶川县城之间的龙溪路段受余震影响飞石不断,是道路损毁严重的路段之一,陈健和其他同事一道坚守在这个危险的工作岗位,每人每天只有一碗方便面一瓶水,脚底磨出了血泡,垫上卫生纸继续上路……超负荷的工作没有使陈健退缩,想到保畅工作对抗震救灾的重要性,他身先士卒,带领特勤中队民警坚持工作,站在危险路段疏导交通,指挥过往车辆安全通行,有力确保了抗震救灾运输线的道路交通畅通。
在无通讯设备的情况下,陈健和同事采用“两头站岗、对面瞭望、单向放行、结队通过”的勤务方式,来回奔走在危险路段,提高了通行效率,降低了过往人员、车辆被滚石砸伤的概率,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过往车辆和人员的平安。
很多陈健父母的朋友都在路上看到了陈健,他们告诉陈健父母,“我们都不敢认你家的娃娃”,因为陈健只露着两只眼睛,整个脸都是黑的……
在陈健离世的前几天,他的父亲从楼上摔下受伤住院。尽管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见过儿子,地震后更是牵挂,可是为了让陈健能安心地工作在抗震救灾一线,老人没有将自己住院的消息告诉他,但他却怎么也想不到,再也见不到日思夜想的儿子。
陈健尚未结婚,是陈家的三代单传的独子,他的父亲每每想到自己的孩子都悲痛不已,用自己的手打着自己的头,仿佛觉得这是一场噩梦,希望把自己尽快敲醒。唐超
人间最大的悲伤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牺牲的三名警务人员都非常年轻,其中理县协警员唐超年龄最小。作为一名藏族协警员,唐超尚未正式进入警察队伍,但他和其他民警一样,各项业务工作都干得十分出色,工作表现突出,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协警员”。
5月12日14时28分,唐超正请假在成都休息。地震发生后,道路交通中断,无法赶回家的唐超看着成都附近部分乡镇灾情严重,他立即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协助理县驻成都办事处运送来自各地的物资。
回到理县后,他只匆匆和父母见了一面,便赶到薛城中队报到。
在救灾的日日夜夜中,唐超连续作战,一天没有休息,甚至连脚都没有洗过。唐超的母亲哭着告诉记者,有一天他说:“妈,我都成了牦牛了,一直没洗,身上都是嘎嘎(方言)。”
唐超生前的领导、理县交通大队大队长黄平表示:“唐超相当优秀,他是哪里艰苦去哪里。5月31日,唐超不顾多日来的疲劳,主动申请协助赵祥、陈健随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接受护送伤员的任务,甚至没来得及和家里人告别……这3位经历了8级大地震、多次闯过生死关的年轻生命却定格在了5月31日下午2点58分……
7月3日,在公安部举行的追悼会上,这三名年轻烈士的骨灰被埋葬在了理县烈士陵园来自支援理县的合肥特警,济南铁军的战士眼含热泪,以最标准的军礼向烈士告别。
当三名烈士白发苍苍的父母手捧孩子的骨灰盒答谢在场人员时,在场的警员、群众无不动容。
热泪为谁流淌,只为英雄的感天动地。
青春为谁奉献,只为满眼悲伤的灾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