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橙进京》,写了85岁褚时健汗衫上的泥点、嫁接电商、新农业模式……
这是由衷的致敬。十年前,王石开8个小时的车上哀牢山,看到褚时健穿着汗衫,和农民为修水渠80元的价格讨价还价,兴致勃勃地谈论橙子挂果,感慨万千。“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勇敢。”后来王石多次公开说,他最崇拜的企业家是褚时健。如今,2400亩的果园已经变成固定资产8000万元、年利润3000万元的橙子王国。
事情被放大了,11月5日凌晨本来生活正式发售褚橙(此前十天是褚时健定的每年开摘日),订单纷至沓来。前5分钟800箱被抢购,当天共卖1500箱。本来生活的其它商品,水果、柴鸡蛋、有机牛奶、新鲜猪肉等的销售也被带动,网站订单量达到以往的三四倍。但这波热潮能持续多久,本来生活的人心里都没底。第一车20吨褚橙原本打算卖两周,第一天销售近半后,有人提出该进货了,但他们意见不一,直到7日晚才订了第二车。中间断货5天,接着就上演了11月12日的故事。
当天早上,网民还沉浸在淘宝191亿元的疯狂中,也在浏览着“十八大”的信息,QQ弹窗忽然弹出了“励志橙”的消息。本来生活的网站流量瞬时激增,技术部门临时增加了20兆带宽。胡海卿一到公司,就被质问:“老胡你又干啥了?”客服也难以招架,每个客服接听了300多通电话。晚上七八点,他们开会商量准备进第三车褚橙,订单又猛增200多。
褚橙热持续发酵。“这哪是吃橙,是品人生”,“品褚橙,任平生”……不光在微博上,在一些公司活动、媒体年会、企业家俱乐部,都能看到褚橙的身影。很多企业家都发表吃橙感言。“我吃这个橙子时,立刻想到的是我应该给褚时健写封信表示感谢,”柳传志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他曾跟褚时健同台领过奖。“虽然他有错误,但制度和大环境也应该总结教训,企业办得好不好,一把手至关重要,不要杀了能下金蛋的母鸡。”
至此,褚橙效应到了胡海卿所说的第三阶段卖点“褚时健倾橙北京”,“倾橙有两层意思,一是橙子销量一直在突破,二是越来越多社会精英都在为褚老的精神所折服”。
引爆故事只是手段,重要的结果是玩转电商的残酷生存游戏。
“我们是媒体化电商。”胡海卿说,这是本来生活内部一致认定的事情。他们像媒体编辑部一样开展业务,称负责采购的区域买手为“记者”,买手搜集各地的独特产品上报给运营,后者为“编辑”。每周的产品会叫“选题会”,马拉松式的漫长又充斥着争吵,每个产品都需要讲出卖点,每人都想做“封面”或“特写”。
但与媒体不同,他们不光讨论“选题”,还要试吃“记者”们带来的各种食品。有一次,为了在4种大米中选出最好的一种,他们用4个电饭锅分别煮熟了然后挨个试吃,还不能有下饭菜,必须干吃,这样才能品尝出真实味道。
在多重考验中,褚橙却成为罕见的一次性通过的“选题”。本来生活西南片区“记者”推荐了褚橙,在场的人眼睛都亮了。杨学涛老家是云南,知道褚橙在当地已闻名数年,但还没打过全国市场。胡海卿以前做过多年人物报道,“褚时健是我们最想采访但采访不到的人物之一。”
当时是7月,本来生活还没上线,他们就部署这个“长线选题”了。巧合的是,一位有20多年农业经验的高层认识褚时健的外孙女婿李亚鑫(他在帮老人打理生意),很快就联系上了。正好褚老也在找云南外的市场,今年丽江给了他1500亩地,五六年后橙子成熟产能会翻番,他担心云南市场容量,双方一拍即合。
褚橙选品会上,那位“记者”说进20吨,大家鸦雀无声,被这个数字吓住了。之前他们进农产品以“盒”为单位,“进8盒还有4盒卖不掉,去找经销商退货”。但真跟褚老谈合作时,他们一咬牙,“我们先预订100吨。”(褚橙在云南的经销商多是以千吨订。)
现在后悔了。褚橙热卖后,他们催促哀牢山多提供点货。但褚老也没了,最后从别的经销商处匀了100吨。12月6日第十车,也是最后一车20吨,到12月底卖完后,这次褚橙电商狂欢就结束了。“要是当初订1000吨,我们就能供应到春节了。”胡海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