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谷故居-他的博爱永存
得知我们的来意,曾在南县麻河口方谷学校担任过校长的胡桂云领我们来到黄少谷助学基金会办公室。办公室负责人谭笔辉,是黄少谷夫人侯淑方的侄孙。说起黄少谷,他脸上写满了兴奋和骄傲。他说,姑外公是个了不起的人,读小学时成绩就特别优秀,与姑外婆是同班同学,他们一同到长沙求学,后双双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解放后就没了音讯,我们一直以为他不在人世了。改革开放后,才知道他到了台湾,而且做了大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两老想回来看看,但年事已高,未能成行,便委托儿子黄任中回家乡捐资兴业助学,惠泽桑梓。从1992年开始,夫妇俩陆续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方谷大桥、方谷水厂和方谷学校。同时,设立了方谷基金会。谭笔辉说到这里,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姑外公和姑外婆为家乡做了这么多贡献,可惜我一直没有看到他们,这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在黄少谷夫人最小的侄儿侯君玉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黄少谷捐建的方谷大桥。侯君玉告诉记者,这座大桥于2000年3月1日正式通车,该桥连接南荷线、荷西线、荷陈线等3条主要公路,成了南县与外地的重要通道。
穿过大桥,我们就来到了方谷学校。原任校长胡桂云告诉我们,方谷学校现有各类用房35栋,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综合学校。这里也是黄少谷妻子侯淑方的老屋,两老一生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儿子为实现先父母的遗愿,便将二人名字最后一个字合为“方谷”,并以此为学校命名。记者站在方谷学校的牌子下,仰视着“方谷”二字,似乎悟到了爱的真谛。在学校的操场后面,我们见到了一片荷塘。侯君玉兴奋地说,这是侯家大屋屋后的一口老塘,黄少谷与夫人曾在这里游过泳,为纪念他们不老的爱情,特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叔方亭”,如今,这里已成了学子们休闲读书的好地方。
至此,记者还未见到黄少谷的老屋,问侯君玉,他说他也不很清楚。胡校长告诉记者,他也只是听人家说在附近,距离这里不远的六百弓12组。于是记者来到六百弓12组,但见老屋的地基已成了村里的砖厂。正在压砖的村民说,他们一直没见过黄家什么人,听前辈说黄少谷十多岁的时候是从大坝村搬过来的,但没住上几年,就出去了,这里的房子1954年涨大水时被冲走了。
离开六百弓,我们又来到了大坝村,这里才是黄少谷的老屋所在地。几经辗转我们找到了黄少谷的堂侄儿黄映梅老人。老人今年86岁,他指着前面的一块稻田说,黄少谷的包衣罐子就扔在这里,他的老屋解放前就没有了,屋场台子这一块现在已成了良田。
黄少谷的故居不在了,但他捐资的“方谷”系列工程却永远矗立在家乡的土地上。
黄少谷
1901年6月9日出生,南县人。北京师范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
早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司令部秘书、处长、秘书长。抗战时期历任行政专员,军委政治部第3厅厅长、副部长。1948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并当选立法委员。1949年任行政院秘书长。去台之初任蒋介石办公室秘书主任。1950年再度出任“行政院”秘书长,后兼政务委员。1954年升任“行政院”副院长。1958年任“外交部长”。1960年出任驻西班牙“大使”。1963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66年5月复任“行政院”副院长。1967年2月兼任“国安会”秘书长。1976年被聘为“总统府”资政。1979年6月改任“司法院”院长。1987年4月离职。1996年10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