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蜡烛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专家门诊制度。作为全国知名专家,叶惠方却坚持看普通门诊。
“怕麻烦,不想去办手续。”其实,了解她的人知道,她是想为患者省点钱。
叶惠方不仅时刻想着为患者省钱,甚至有时候为患者贴钱。
1999年春天,已是八旬高龄的叶惠方,接诊了一位从外地农村赶来的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小患者。
小患者家贫无钱治疗。虽然小患者是假肛,大便失禁,可叶惠方却毫无怨言,将这一家三口带到自己的家,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一年后,小患者进行第二期手术,全家三口再次住进叶惠方的家,直到小患者痊愈。
回顾叶惠方的百年人生,奉献始终是她一以贯之的人生追求。
无论是长江之南,还是黄河以北,无论哪里发生严重灾害,她一看到消息,总想为灾区群众做点什么。
云南地震,她捐钱;内 蒙古雪灾,她捐钱;山东旱灾,她捐钱。钱捐完了,她就翻箱倒柜,有什么就捐什么。实在找不到适合捐赠的东西,她就捐自己的被子、大衣……
1995年,老伴去世后,叶惠方从简办理丧事,却将抚恤金加上积蓄,凑够了一万元捐给“希望工程”。
2000年,84岁高龄的她乘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到广州,将时值数百万元的祖宅捐给家乡中学。
几十年如一日,她坚持为“希望工程”捐款,甚至捐款的次数太多,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捐了多少。
有关部门要给叶惠方发奖牌。她婉拒:“我捐赠并不是为了奖牌,只是想让人们在接受一名老共产党员爱心时,发自肺腑地喊一声‘共产党好’!”
然而,这位老人的家,却是一个不能再简陋的家——
客厅里的老式桌子和两把椅子,是当年婆婆家给的;椅子座位的木板塌陷了,她垫上了一块小布垫;两个黑色的木箱,是她的爷爷当年飘洋过海到美国修铁路时用过的;一把白色的瓷壶,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而她睡的床,还是解放前的……
在叶惠方看来,授人以物仅供一时温饱,而启人以智则终身受用无穷。
直至前两年,年近期颐的叶惠方仍在义务英语教学。
有人算过,她免费教授英语的学生至少有5代人,87岁高龄的著名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就曾跟她学习过英语,就连电梯工也慕名前来求教,她从不拒绝推诿。
“教英语成了她唱歌之外最大的业余爱好。退休后,她不仅在医院教着五六个英语学习班,她学生的孩子每周也有好几拨来家里学英语,每次她都为孩子们准备好吃的。这样她觉得自己‘有用’。”这就是女儿王泽鸣眼中的妈妈。
1987年9月,叶惠方向医院党委递交了一封信。
信中,她提出将自己的1.5万元存款捐赠给曾工作过的妇产科,还提出一个特殊的请求:“当我病危时都不要进行无谓的抢救,浪费人力物力……将遗体捐给医院用以教学……”
2000年,叶惠方脱下了白大褂,放下了听诊器。
“我年纪大了,看病慢,怕耽搁病人。”一句最简单的解释,背后却是对病人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