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青年作家知名记者戴江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23326684
本馆由[ 回家 ]创建于2012年10月01日

天堂里的舞姿(4)(刘学堂)

发布时间:2012-10-06 22:38:31      发布人: 回家
有人问我,一个从事考古研究的人,怎样会和一个女作家相识。可能是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我虽外表热情,其实并不善结交朋友。 戴江南在《晨报》谋生的时候,到过我原来的单位新疆考古研究所采访。我对她有一些浅的印象,可能和江南这个名字容易记有关。和她真正开始交往,则始于2002年的冬天,她孤身一人到天山深处寻找我们考古队,那段经历后,我对这个做事异常执着的女子有了深刻的印象。 2002年深冬,我奉命率队深入伊犁河支流-喀什河上游的天山深处进行考古发掘。临行前戴江南请求我,允许她到考古现场跟踪采访,被我婉言拒绝。她实在不了解,深冬季节在杳无人烟的大山里进行野外作业的艰辛。何况她一个女人,实在不方便。可让我想不到的是,我们走后一周,戴江南竟找到了我们。 后来才知道,她搭班车先到尼勒克县,找到县文化局。人家告诉她,有一支考古队进了大山,山里大小山沟数不清,考古队具体在那个山沟沟里没人晓得。戴江南在县文化局记下我的手机号,背上小包进了山。两天后,我们接上了头。后来我也没顾得上问她,这期间经历了多少周折。只记得几天后,我爬上考古工地旁的半山腰,找到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才发现有十几个未接电话,都来自本县一个固定座机。我急忙回拨过去,原来是路边的一个小商铺。对方说两天来一直有个乌鲁木齐来的女孩,不时地来这里打电话,还走街串巷,四处打听考古队……。 我们发掘的地方在天山山谷的深山坳里,方圆十多公里,只有一家哈萨克住户。考古队四人加上几个民工,住在哈萨克老乡家的土屋里。平常吃的是馕泡茶,戴江南来了,老乡以为是我们的领导,晚上特地炖了只土鸡。冬季漆黑的夜晚,呼啸的山风袭击着四处透风的破屋,大家围着一盏现在已很难见到的煤油灯,挤在炕上,一边吃肉喝酒,一边谈天说地……酒到微醺,我和戴江南聊了很多,隐约记得还谈到哲学、诗文等挺上层的话题,具体内容过后全都忘了,只是戴江南偶尔还会提起那些深刻的酒话。 酒散的时侯,已是深夜。考古队员和民工占据了土屋里的那张土炕,土屋旁还连着一间又黑又冷的小屋,本是哈萨老乡存放羊皮、柴草、粮食等杂物的贮藏间。临时将屋内的干草扒拉一下,安排戴江南休息,算一个单间。劳累一天、酒后放松的考古队员和民工们横七竖八挤在土炕上,很快便鼾声迭起。我挤靠在最里面,不一会儿,听到从戴江南那屋里传出异样动静,赶紧问她怎么了,她答无事。几分钟后,又传出她压低的惊叫声。我也顾不上许多,披了衣服进到里间。漆黑中,听见戴江南哆哆嗦嗦在说,刚才有一只硕大的老鼠在她面前,能感觉到老鼠呼出的热气,老鼠直盯着她,眼球深兰微黄。她还说,感觉到那只硕鼠领着几只小老鼠娃子沿着光滑的睡袋朝她头部运动,她动了动身体,想着老鼠们会另选方向,谁知竟会朝她面部扑来。看她实在没法安睡的样子,我只好让她裹着睡袋和我们一群男人挤到一起。 半夜时分,戴江南叫醒我,说她实在想解个手。外面黑得厉害,寒风呼呼地刮着,老乡家的两只狗迎着风不停地狂吠。我牵着戴江南,借着一点点的手电光,摸索到屋外远处山坡下。她再三叮瞩,你不要走远呀。我站在她不远处,尽量把自己缩起来能暖和点。后来,戴江南写了一篇关于这次考古的报告文学。文章我一直没看,听说还获了什么奖。 后来,我和她终因不是同道,慢慢交道打得少了,最多逢年过节发个短信问候一下。十年来,她出版了近20来本讲述新疆大地山川、自然万物的书,也很少送我。只有《野马的低语》和《阿尔泰笔记》两本,文字灵动而优美,是她最看重的作品,托人送给了我。再后来,我又把这两本书,转送给一位有点人生困惑的女生,希望她能从戴江南的书中汲取些力量。 《阿尔泰笔记》近乎戴江南的生命之作。前不久,她又要外出,电话约定说,临行前一定要再送我一本书。见面一看,还是《阿尔泰笔记》。现在已无从知道她是真的忘了,还是特意再送我一本她最心爱的书呢。书的扉页上有她清秀的字迹“送给学堂?小妹江南”。现在想来,冥冥之中,像是在和我告别!(刘学堂)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