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父.母親
祭奠父.母親
父亲刘公(占元),1925年12月29日出生于陕西省府谷县清水村一个农民家庭,
母亲苏氏(换女),1924年12月5日出生于陕西省府谷县清水白家园则村一个农民家庭,兄妹五人,解放前因生活所迫,外公举家移居内蒙,在府谷只留下母亲姐妹俩。
母亲与父亲结婚后,面对一贫如洗的贫困家境,与父亲一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辛苦了一辈子,受苦了大半生。他们七十九年含辛茹苦,勤劳付出,生活中父.母亲是超乎常人的节俭,性格是非同一般的刚强。
怎能忘记,父亲为了生活,一根扁担两个筐,往返于府谷与准旗之间,担“砂盆子换口粮”……,寒冬腊月,北风凌厉,在雪花飞舞的担“砂盆子”古道上,留下了一串串父亲艰难的脚印,洒下了一道道父亲艰辛的汗水和辛酸的眼泪……
母亲为维持全家半饥半饱的生活,给我们姊妹五人填饱肚子给人打短工,拚命在农业社挣工分。在家境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父.母亲还想尽办法供我读书,为了维持艰难的家庭生活,大姐中途辍学,二姐.三姐无缘于校门,有多少夜晚,当我一觉醒来,看见母亲还在如豆的灯光下纺花或缝补衣服,每天,她都是半夜未睡,黎明即起……
怎能忘记,那个时期地方脏官横征暴敛,丧尽天良巧取豪夺,为了生计,母亲忍气吞声藏干草于厢房,埋口粮于地下……一次次避免了全家断炊之难……,曾几时一个单身女人在地里干活面对擦肩而过的野狼幸免于难,真是吉人天相啊!
怎能忘记,1958年农村大办食堂时,父亲.母亲付出的艰辛,打两份饭,养活我们姊妹五人, 吞糠咽菜,维系生命,长期的饥饿与过度的劳累,母亲患浮肿病,腿上一按一个深坑。从食堂打来的饭,她总是让我们和父亲多吃一点,她自己宁肯饿肚子……。
节俭,是父.母亲最可贵的品质。她过日子精打细算,细水长流,从来不浪费,即使一根柴火,她也不肯随便丢掉。
刚强,是父.母亲性格的又一特征。在艰难困苦面前她从不低头,任凭生活再苦,他们也从不向人借贷。父.母亲对我读书成才非常重视,他们满怀期望儿女们有出息。我当上每月挣10钱的民办教师,父.母亲的高兴溢于言表。我有了工作机会,父.母亲更是开心。生活虽仍很清贫,但父.母亲很满足……。
父.母亲一生为儿女付出得太多太多,而我回报父.母亲的总觉太少太少。作为儿女,到了八十、九十、一百岁……有父.母亲在,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上面有父.母亲这棵大树庇护,儿女们是在大树底下乘凉。家有老人,是个宝盆,儿女们希望父.母亲能活到一百岁,二百岁,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由于过渡的操劳,父.母亲相继舍我们而去了,兩棵大树倒了,儿女们从此成了没娘孩子,怎不叫我痛彻心扉。从前,我回老家来看望父.母亲,陪父.母亲说话,叙家常,父.母亲是我心灵的寄托,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如今父.母永别,泉壤两隔,相逢只有在梦中,音容永记在脑海……
父.母驾鹤归仙界, 神赴瑤池。儿子给父.母亲在天堂政府购买风水宝地,设灵祭奠……
父親、母親:你們的兒子在這裏祝你們:在那邊生活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