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王莘:一生成就两首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这首歌已在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内外唱响五十余年,至今不衰。15日晨,这首经典歌曲的作者王莘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9岁。
王莘小传
191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
1935年,结识冼星海等进步音乐家,走上革命音乐之路。
1938年,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音乐。
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歌唱祖国》。
1993年,《歌唱祖国》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上,英国皇家乐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共同演奏《歌唱祖国》。
1999年,澳门回归,《歌唱祖国》旋律再次回响在特区的天空上。
2001年,获音乐界最高奖“金钟奖”。
一生最爱是红旗
王莘的夫人王慧芬和子女们及亲友在家中布置了祭奠王莘同志的灵堂。前日下午,记者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庄严肃穆的灵堂,一幅特写照片格外鲜艳,照片中的王莘老人安详地坐在椅子上,背景是一面五星红旗。这幅照片将王慧芬的记忆拉回到了1998年。她说,王莘是唱着《歌唱祖国》走过来的,唱了一辈子五星红旗,对五星红旗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那一年,王莘老人提出要与国旗合张影,夫人便请来了作曲家王少斌等友人,在自家的庭院中展开了一面大大的国旗,王莘兴奋地坐在国旗前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王莘晚年最喜爱的一张照片。
从2000年开始,王莘过生日时都要在家中悬挂一面宽大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是天安门广场管委会第一次破例,在王莘生日那天——10月26日将升起的国旗郑重地送给了他。
《歌唱祖国》诞生记
在王莘家有一架古老的钢琴,虽然有些陈旧,但它却是《歌唱祖国》诞生的见证。“当年《歌唱祖国》就是在这上面创作出来的。这可是老爷子的心肝宝贝。”王莘的夫人王慧芬手抚琴架,一脸深情。
1949年10月1日,王莘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回来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并开始构思,如何将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回到家后,他写了一首又一首,但始终不满意。一年之后的9月,王莘来到北京购买乐器,再次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这个时候,广场上已经开始准备迎接建国一周年。城楼上,工人们正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少先队员打着腰鼓,喊着口号,准备在国庆那天,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刹那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的旋律涌现在王莘的脑海中。他匆匆赶向火车站,在火车上就迫不及待地作起曲来。“上来一个疯子”,车上所有人都对他的怪异行为感到不解。但他们哪里知道,《歌唱祖国》的初稿就这样诞生了。
1950年国庆节前夕,王莘创作完成了《歌唱祖国》。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并在同版发表了王莘的《歌唱祖国》。从此,《歌唱祖国》传唱大江南北,成为新中国的代表歌曲。不过,王莘的老伴告诉记者,王莘始终坚信,这部作品若不是被他写出,也会被其他作曲家创作出来的。因为一部好的作品,并不是仅仅表现出自己的思想,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晚年建立基金,关心教育
熟悉王莘的人都知道,他心里始终装着“爱”,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了一场连续7天的特大暴雨,造成一场洪水。
为了保护桥梁、铁路,很多人参加抗洪。45岁的王莘自愿加入到抗洪队伍中,教大家学习自编自写的《抗洪之歌》,为同志们鼓劲。
王慧芬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和王莘在全国走了很多地方,发现很多青少年因为家境贫困,走上了歧途。这让我们感触很深,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担忧。回到家中,我们决定用我们不多的积蓄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就这样,王莘歌曲奖励基金会成立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适合青少年的作品。2002年,王莘得知曲阳、阜平等县有很多山里娃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放弃大学梦,他坐着轮椅四处奔走筹措资金,亲临曲阳等地监督每份爱心款的发放,将捐赠的图书和磁带送到学子手中。到目前为止,王莘和他的基金会已帮助几百名贫困山里娃圆了大学梦。
2004年,王莘召集了40余位词曲作家组成“王莘抗击非典新歌创作组”,还从家中拿出两万余元,将19首歌曲制成3000张CD光盘,送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用音符和心灵谱写两首歌
王莘1982年患脑血栓,身体的右半部完全不能动弹,语言能力差。尽管如此,他依然用断断续续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要继续为祖国歌唱!”
在老伴的帮助下,王莘用尚能动的左手在画板上写音符、节奏和小节,然后由老伴“还原”到纸上,再反复推敲打磨,创作了《真理的旗帜》、《党啊,我们离不开你》等热情洋溢的歌曲。患病后创作的《摘星星》、《每人伸出一只手,推着地球朝前走》等歌曲多次在全国获奖。
王莘曾说:“我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我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