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绝非羁绊,亲人永不离别——五七祭文
生死绝非羁绊,亲人永不离别——五七祭文
外孙 奔
姥爷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三天了,按老家的习俗,今天是烧五七的日子,家人要去他的坟上看看他。但作为他的孙儿,我却远在厦门无法回去。谨以此文祭奠我最最亲爱的姥爷。
偷糖
小的时候,我最怕的长辈就是姥爷。
每次去姥爷家玩,看到姥爷那张不怒自威的脸,总是要怯生生的站到妈妈身后。
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从外面耍回来,喝了一口凉水,冰的我一个劲儿打嗝,喝了好几碗热水都没有压下去。妈妈正着急我的晚饭怎么吃的时候,姥爷突然走过来,上来就是一句痛骂:“你为什么偷吃你弟弟的糖?我给你弟弟买了好几块怎么就只剩这几个了?!……”我从没见过姥爷这么生气过,心想一顿毒打躲不掉了,但我连糖的影子都没见过,更别说偷着吃了,赶紧解释,“没有,我没拿弟弟的糖,我没拿弟弟的糖….”妈妈领受了姥爷的眼神,也在旁边帮衬,“别说谎,你藏哪里了?说谎不是好孩子…..”
“我没有,我没见过糖,我没有….”我委屈的哇哇大哭,却从眼角看到妈妈笑着走过来, “好啦好啦,你没说谎,姥爷哄你呢,呦,这下打嗝好了吧?”
我止住哭,顺了顺气儿,惊奇的发现不再打嗝了!
客厅那边传来了姥爷乐呵呵的声音:“奔奔,好了就快来吃饭啦!”
那天晚上,姥爷特意给我碗里夹了好几块肉,我吃的很开心,像是有种沉冤昭雪的感觉。
现在想想,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不再怕我的姥爷了。
“为什么,怎么办”
后来慢慢长大了,常听姥爷聊起他的往事,姥爷成了我最敬的长辈。
姥爷自幼丧母,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和两个姐姐相依为命。姥爷天资聪颖,却因为家境困窘,前后只上了四年半的学,就跑去公社帮忙,赚钱贴补家用。艰苦的生活给了姥爷坚强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姥爷全靠自学苦练,写的一手好文章,练了一笔好书法,凭着自己的努力,扛着一个家族,从农村老家走到了城里。
我难以想象,在那个城市户口比金子还值钱的时代,他是怎样把五个儿女都调到了城里来。
姥爷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之后,看着孙儿们一天天长大,一个个都上大学走了,他总是要借着寒暑假的机会,教我们待人接物的道理。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一句:“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办?”记得上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很多长辈不理解我为什么选财大,遇到质疑,我总要去争辩几句,争辩多了,心里总是堵得慌。姥爷看出了我的心事,告诉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大人们也是出于关心提些意见,采不采纳还是看你自己,财大是个好学校,在我们财政系统很有名气,姥爷支持你!”我像是找到一个坚强的后盾,再也不因为质疑声而烦心。
“后边家”
再后来,姥爷成了我最爱的长辈。
姥爷家在城北边的山下,姥爷的五个儿女,住的地方离姥爷家都不出十几分钟的脚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后边家”成了姥爷家的代名词。每天下班后,就总有人问:
“晚上去哪儿吃?”
“后边家!”
就这样,“后边家”从来都是热热闹闹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晚饭,你洗菜,我炒菜,他熬汤,小子们收拾桌子碗筷,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姥爷就坐在沙发上,笑盈盈的看着儿孙们忙来忙去,等到开饭,第一碗汤盛好端到桌上,姥爷再慢悠悠走到他的专座上,开心的招呼着大家赶紧落座。
姥爷喜欢吃,他总说小时候饿怕了,现在每一顿都得吃饱才行。但我们担心他严重的“三高”,劝他少吃,姥爷没少为这事儿生气,老说我们不孝顺。这时候的姥爷,任性的就像个小孩儿一样,总叫人哭笑不得。
实习的那几个月,每次出差都会收到好多礼品,回家的时候我统统带了回去,姥爷的高兴溢于言表,把我带来的东西看了又看,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等到真正赚钱了,一定给姥爷买最好的东西。
“里孙外孙都一样”
姥爷有五个儿女,但到了孙辈,每家就只有一个孩子。
从我记事起,姥爷就一直给我们孙辈的小子们说,“里孙外孙都一样”。姥爷给他的里孙和外孙倾注了同样的感情,从不偏爱任何一个,我和表哥表弟们一直就如同亲兄弟一般。
直到那天,当我们兄弟几个跪在他的灵前,我们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哭着写到这里,没有办法再写下去。
我一直都不肯承认姥爷已经离去的事实,他就像是出了趟远门,早晚会回来。
我甚至还盼着暑假回去的时候,我还能像以前一样,跟他聊聊天,听他讲讲过去的事情。
但是这些天自习的时候,还有深夜醒来,这些记忆总会不停翻滚,刺痛人最深的伤口。
刚才看到三姨妈的祭文,读到一半,眼泪已经无法控制的奔涌而出。
子欲养而亲不待,终于体会到这句话有多痛。
姥爷,我想您!您想孙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