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后代范敬宜为泰州望海楼撰写《重修望海楼记》
北宋著名诗人范仲淹第28代子孙范敬宜应泰州市人民政府之邀为我市正在重建的望海楼作碑文。近日,《重修望海楼记》撰写完成。
范敬宜,原《人民日报》总编辑,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不久前,应我市邀请执笔《重修望海楼记》。在不到600字的文章里,范老描述了泰州的历史、泰州的现在以及重修望海楼的意义。
范老说,他是用“海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的。“对海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大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敬畏,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敬畏之情完成了创作。”在文章第三部分即重修望海楼的意义方面,范老考虑再三,最终用文言文形式表达了当今思想:环保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由于历史的变迁,望海楼重建过数次,数位名人为其写过碑文。明代嘉靖年间,州守鲍龙重建曾毁于大火的望海楼,州中有名的达官贵人徐嵩为此作了《重修望海楼记》碑文。明万历三十一年,重建的望海楼倒塌,只留下遗址。清康熙年间,州牧施浔江与绅士商量拟再建望海楼。建成那天,诗人邓汉仪写下了《海陵重建望海楼》。
范敬宜所作《重修望海楼记》原文如下:
泰州,汉唐古郡,襟江负海,壤沃物阜,人杰地灵。其东南有楼,名曰望海,始建于宋,为一郡之大观。历代名贤,多唱和于此。先祖范文正公曾为泰州西溪盐监,而滕子京为泰州海陵从事,尝相与登楼,把酒赋诗,公有“君子不独乐”等句,其“先忧后乐”之意,亦已呼之欲出。再历二十余载,遂有《岳阳楼记》之作,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故《泰志》称斯楼为“吾邑之文运命脉”,洵非虚语。元明以降,兵连祸结,斯楼屡建屡毁,不胜其叹。岂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
今逢盛世,遂有重修望海楼之举。公历二零零七年秋,巍然一楼飞峙泰州凤城河之滨,上接重霄,下临无地,飞阁流丹,崇阶砌玉,其势可与黄鹤楼、滕王阁媲美,允称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之再兴,岂独泰州一邑“文运命脉”之象征哉!
予登乎望海一楼,凭栏远瞩,悄然而思: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望其澎湃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望其波澜不惊之静,则感一碧万顷之美,而思何以致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嗟夫,望海之旨大矣,愿世之登临凭眺者,于浮想之余,有思重建斯楼之义。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