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一女生张鸿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95206283
本馆由[ 大地寻梦 ]创建于2017年01月22日

永远的文学(作者:张鸿昱)

发布时间:2017-03-26 20:04:27      发布人: 大地寻梦

永远的文学


作者:张鸿昱




“文学使世界不再陌生。”这是王蒙先生讲座上说的第一句关于文学的话。


这句话很新颖,是在说文学的作用。我们通常喜欢说读书获得知识,懂得道理,诸如此类实际而又功力的理由。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文学的纯粹的时候,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和王蒙先生一样,不以文学为工具,把文学看成文学,让我们和这个世界建立一些有温度的联系。


“文学是人类的副产品”,的确,文学在人类的宏观世界里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但是微小并不意味着微弱。从古至今帝王将相几许,现在人们能够记住的又有多少呢?权术和金钱最终在历史长河里泯灭为青烟,淘洗过后剩下的竟然是各朝文人志士。他们一介布衣,却能够站得比权贵更高。这就是“永远的文学”。




王蒙先生开篇是讲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故事使黑夜温暖”。对我来说,不只是故事,文字使黑夜温暖。识字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独立阅读,能够享受从书本上看懂神奇的排列组合,咀嚼出不一样的文字背后的深意,敏锐地感觉到各类形容词名词动词附着着的别致与风情。每每阅读,黑夜好像就离我又远了一点。


当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睡前读物。也有的故事黑暗幽森,血淋淋地把现实砸到人的面前。我看过许多这样的书,故事里的血肉被我品尝过。我承认,世界没有那么美好,黑夜仍然寒冷。但是描写丑恶不是文学的目的。


文学的目的是“对善的拯救,对恶的感化”。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几乎要落下泪来。点化,这两字就是这样用的。



文学的意义不是写出精妙绝伦的文字来,它的根本意义是伟大的。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喜欢自嘲,我们也习惯自嘲。我们很难再像三十年前一样给诗歌赋予理想,更多时候我们把自己称作“写手”而非“作家”。我们写故事,我们写一些人生,但是我们不敢轻易将文学的力量言出。可是这又怎么样呢?在文字泛滥的年代,并不代表着文学失去了它的力量。


我们描绘美好,我们刻画丑恶。我们的文字里已经悄悄给了善意同情,给了好人好报。好人当然不会都有好结局,但是我们用最痛苦的笔触写下我们对于丑恶事物得逞的难过。


文学不需要为善良唱赞歌,它只要诚实得表达对美好的追求,就是最大的善意。文学对善恶不会像教条一样工工整整写在扉页,但是构成文学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个句子,都表达了对善恶的褒贬。


总有人叫嚣着文学已死。我不这么看。文学永远不会死,只要一息尚存,我们书写,我们的笔下就还有善恶观,我们的文学就仍然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事物才能生存,而文学一定会一直生存。



文学是对美的无限追求。但是这种美不是单一的。文学不应该是流水线工厂出来的产物,我们可以喜欢金碧辉煌,但是我们也要对纯真质朴抱有欣赏。我自己也在思考关于好的文学,或者说好的作品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我觉得情节之上才有文笔。也就是所谓的“有骨才有肉”。没有深意,缺乏情节支撑的华美文字是一副空洞的皮。当然不是说精妙的描写就没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意义应该驾驭在情节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学史上大浪淘沙,留下的作品总是有着超乎时代的深刻意义的。


其次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文学不能为了感情而感情,尤其是不能为悲而悲。文学有很多永恒的类型,悲剧是其中之一。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悲剧。但是绝对不可以为了悲剧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我见过一些这样的作品,感情的过分泛滥使作品多了一种下流气。这些作品当然也动人,但是始终是上不得台面的。



爱情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王蒙先生说起文学中的爱情是很有意思的。他说文学造就爱情,拿了阿Q来当例子,很有趣。我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悲剧和文学之间的外在关系。但是有了文学的爱情确实会更加美好。我不知道文学有没有造就爱情,但是我知道爱情之中美好的那一部分很多都是由文学造就的。当然,阿Q的悲剧不是文学的失败,而是他必须要失败。


从王蒙先生的语言之中,能对老先生的文学功力略窥一二。“春天被爱情诗创作”,多么生动又有趣的描述啊。春天活在爱情诗里,文学来源于现实,但是文学又美化了现实。所以我们才更加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感受到了春天里的爱情。


王蒙先生还讲到了文学和其他表达的区别,在这个文学被新媒体冲击,被新媒体侵蚀又和新媒体融合的时代,格外有意义。他用了清明上河图和《青玉案·上元》来举例子。清明上河图当然是北宋风光的直面描绘,生动,诗歌和它相比也的确缺少了直观性。但是文学的优点是在转角处的。它作为符号,是纯洁的,跨时间的,半句写尽世界的同时又留下了无线空白给读者用想象去填补。这是阅读和视听的区别,而不是阅读和视听的高下。




很多人都担心中国文学的去向问题。老先生也略微提到了中西文学的差异。我们的文学和西方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政治经济的强弱当然会影响文化扩张性。但是我更加愿意将其看作是文化的交流。西方色彩饱满的油画很美,中国山水画留白和意境更加美。


我也从老先生的观点里受到一点启发。对于文学和新媒体之间的交锋,我们大可不必这么担心。我始终认为时间是有自己的筛选的,美好的东西不会屈居尘埃之下,新的事物发展到未来会有怎样的结局现在就下定论也为时过早。我更加愿意心平气和一点,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再来回头看。我相信文学的跨时间性,也就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好能够让它经历冲击之后更加坚韧。


文学是永远的文学,我们要对文学多一点信心。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